移风易俗
瓜州县:谱好移风易俗“五部曲”奏响时代新风“主旋律”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近年来,瓜州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精神,围绕群众不但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这个新时代崭新的重大课题,始终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为依托,通过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破除陈规陋习,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整治“高额彩礼”,积极引导群众“零彩礼”“低彩礼”“返彩礼”,让以往沉重的“彩礼和嫁妆”负担,真正转变成为双方家庭支持“新婚燕尔”喜结良缘、助力发展、增收致富的“幸福基金”,不断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广宣传 倡导文明婚俗新风尚“现在结婚花费成本也高,给家庭也带来沉重负担,这场集体婚礼,在文化底蕴深厚的张芝公园举行,典雅而又简约,场面宏大而又温馨,对于我们来说是人生的一个纪念,更是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情,我们提倡节俭办婚礼,拒绝高额彩礼,让结婚的形式更文明、更合理。在这么多人的祝福下举行了我们的婚礼,我非常开心,也非常感动。”提起治理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参加完集体婚礼的新娘李海燕赞不绝口。喜事新办、婚事简办的婚礼新风尚近年来,瓜州县始终坚持以“品牌化、特色化”为目标,大力实施“文明节俭、从新从简”婚俗改革品牌行动,全面启动“为幸福护航”婚姻家庭辅导系列活动,县委宣传部、民政局、团委、妇联等多部门联合举办“执手七夕相爱百年”集体婚礼、倡导婚嫁新风签名承诺活动10余场次,组织开展“为爱牵手·向幸福出发”“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专题教育活动800余场次,印发《倡导婚俗新风·传承优良家风倡议书》《民法典之婚姻家庭编》等宣传资料3万余份,累计发放“红事新办、丧事简办、宴会不办”倡议书、宣传折页、海报等各类资料6万余份,引导新人争做推动婚俗改革、深化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的践行者。同时,积极依托广播电视、“两微一端”平台、乡村大喇叭、墙体图绘等宣传平台和各类媒体,对高额彩礼、酒席等限高标准进行广泛宣传,在村庄主干路临街墙壁、文体广场等位置绘制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文化墙1.3万平方米,转发推送播放“文明新风”系列公益宣传片2万条次。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道德讲堂”、乡村大舞台等阵地,举办“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演讲比赛、“好家风助力乡村振兴”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次,多渠道、全方位、多途径宣传普及婚丧嫁娶、移风易俗方面的规范要求,发挥各级各类文明实践志愿者作用,组建宣讲团、宣讲小分队深入基层一线、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运用“接地气、说土话、讲故事”的手法,用群众身边鲜活事例教育影响群众,以好家风、好家规、好家教支撑起好乡风、好村风、好民风,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营造强大的舆论宣传攻势,让群众深刻认识到治理高额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在推进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群众自觉成为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让文明婚俗理念深入人心。建机制 培育文明婚俗新风尚“过去我们彩礼很高,小两口结婚彩礼和三金都得30万左右,现在通过党员带头健全制度,红白理事会发挥作用,宣传典型事例等方式,我们村结婚彩礼普遍在3万多元,甚至有些新人结婚不要彩礼,而是把资金集中起来投入发展,努力改善生活质量,摆脱了过去好面子、爱虚荣的不良风气,减少了家庭矛盾,降低了村里年轻人的离婚率,让刚结婚的小两口不至于为了压力山大的彩礼从‘情人’变成‘仇人’,真正让彩礼恢复到原来的礼仪作用,转变成‘幸福基金’,而不是互相攀比的工具。”瓜州县广至藏族乡卓尼村党支部书记乔建武说。社区“红白理事会”选举大会近年来,瓜州县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倡导移风易俗抵制高额彩礼工作方案》《关于进一步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婚丧嫁娶事宜的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对“抵制高额彩礼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安排,严格落实“办酒不铺张、彩礼不收受、礼金不攀比、宴请不跟风、丧葬不迷信”等“五不”要求,指导各乡镇在协商自愿的基础上,婚事饭菜加烟酒每桌花费不超600元,订婚彩礼不超5万元,力争把群众的人情负担减下来,在全社会树立文明健康的新风尚。通过在婚姻登记处设立“婚事简办万人承诺墙”,建立婚丧喜事申报备案机制、移风易俗宣传引导机制、“一约五会”规范运行机制、高额彩礼源头管理机制、移风易俗综合治理机制、移风易俗督考评优机制等“六大机制”,把反对高额彩礼、反对大操大办、反对攀比炫富、反对铺张浪费等内容修订进村规民约,对婚嫁彩礼、礼金、宴席等制定“限高”具体量化标准,实现婚事习俗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完善村民自治,指导全县75个行政村、9个社区健全乡村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推动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社会共识,群众办事有了“标准”,过去的面子开支、人情开支被不断摒弃,老百姓得到了真正的实惠,让文明乡风越“刮”越浓。树典型,引领文明婚俗新风尚“以前村里办喜事,大吹大闹,大操大办,亲戚朋友也跟着花费不少,现在简简单单大家齐帮忙,事就办了,我觉得这样很好,也很方便。”瓜州县三道沟镇五道沟村村民徐典平说。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汇源村村民马尔洒最近成了村里的名人,女儿的大喜日子,他积极响应“婚事简办”号召,没有摆大排场,没有烟花爆竹,也没有豪华车队,但左邻右舍都来帮忙,大家有说有笑,婚礼办得很是热闹,新颖简洁的婚嫁方式引得村里群众纷纷点赞。推进移风易俗,榜样导向力量至关重要。近年来,瓜州县始终将“抵制高额彩礼 推动移风易俗”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征集“移风易俗”建议,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等内容作为文明家庭、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重要评选标准,设置乡风文明红黑榜和光荣榜,对模范落实村规民约规定的典型大力宣传并予以表彰,对婚丧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重的行为及时予以劝阻和曝光,用民间舆论、群众评价的力量褒扬社会新风、批评不良现象,让可看可信可学的身边人影响千家万户破除旧婚俗、唱响文明新风。同时,创新方式方法,依托“劳动节”“青年节”“七夕节”“国庆节”“元旦”等节日,推出特邀县级领导、“两代表一委员”等颁证员为新人证婚的“颁证日制度”,举办集体婚礼、红色婚礼、简约婚礼等富有韵味、特色鲜明、积极向上、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婚俗文化活动,引导社会大众从“轻登记、重婚宴、讲攀比”的思想观念转向“重登记、强责任、崇节俭”,形成喜事新办、婚事简办的婚礼新风尚。重监管 筑牢文明婚俗新风尚“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作用,实现了对红白事的全程监管,全面推进了移风易俗,坚决遏制了高额彩礼,助推了乡风文明建设。”瓜州县七墩回族东乡族乡汇源村党支部书记赵奴海说。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近年来,瓜州县始终坚持每年年初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签订《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承诺书》,加强对党员干部操办红白喜事的纪律约束,积极引导家庭成员、直系亲属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反对陈规陋习,鼓励社会各界对党员领导干部婚丧嫁娶事宜进行监督,以良好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推动乡村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在推动“移风易俗”改革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党群服务中心、村民理事会等阵地作用,广泛开展村民议事评议,向群众讲清“歪风陋俗”的长久危害,算清“歪风邪气”的利弊账、长远账和经济账,让“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文明理念在群众中入脑入心。同时,积极吸纳“德高望重”村民参与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发挥其“监督员”“宣传员”和“示范员”的作用,加强对普通群众的教育和劝解,进一步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到整治婚丧陋习、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中来,营造革除陋习、共建文明的良好氛围。共富裕践行文明婚俗新风尚“现在各家办喜事,彩礼少了情谊重了,少收彩礼甚至不要彩礼已经成为大家的习惯,有些家庭还共同出资给娃娃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村里也给优惠政策,扶上马送一程,彩礼变成了‘幸福基金’让娃娃们的日子越过越好,如今村里环境美、风俗新、产业旺,我们的日子过得也越来越舒心。”瓜州县广至藏族乡村民由衷称赞。然而,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村里的不良婚姻风俗却是村民的烦恼,女方“要面子”,男方“撑面子”,结婚彩礼水涨船高,加之沉重的酒宴开支和人情消费成为群众致富路上有苦难言的“甜蜜负担”。锁阳城镇中渠村红白理事会章程移风易俗树立乡村文明新风,不仅对群众自我管理提出了要求,同时也对基层服务工作形成考验。近年来,瓜州县积极探索推广“幸福基金+乡村治理”特色品牌,将村民日常行为和遵守村规民约纳入“幸福账本”信用积分体系,由村干部、先锋党员、五老人员组成评议小组,建立移风易俗、孝老爱亲、产业发展、环境整治、志愿服务等积分激励长效机制,依据村民的道德水准、邻里关系、公益贡献等方面现实表现进行打分,将“新婚燕尔”父母双亲“零彩礼”“低彩礼”“返彩礼”设为固定加分项,最终评定分数作为纳入“文明金融信贷户”的重要依据,协调金融机构为其提供免担保、免抵押、低利息的“幸福基金”贷款,进一步助推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并将大操大办红白喜事、孝亲敬老等内容列入乡村治理负面清单,通过信用积分增减形式,记录农户日常表现,引导广大群众自觉自愿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活动,让村庄治理户户有数,初步走出一条乡村治理“德治+自治”融合发展的瓜州路径。以良好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推动乡村形成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新风尚同时,积极探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四有一创”工程,即有一套效率高的组织架构、有一个标准化的阵地、有一套规范化的机制、有一支专业化的志愿服务队伍(社会组织),创乡风民俗改革新风尚,引导各村(社区)党组织积极作为,探索建立群众自己管、政府来服务的自治新机制,全面推行“平价菜单”婚事新风尚,通过减规模、降规格、减菜量、短日程,有效遏制了农村婚宴攀比浪费之风,赢得群众广泛叫好。(瓜州县委宣传部  郑涛)【详情】
平凉:“移”除陋习俗 “易”得新风来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朱玲移风易俗,移的是风气,改的是习俗。在“破”与“立”之间,如何赶走比排场、讲阔气的陋习,迎来淳朴清朗、崇德向善的新风尚,让广大群众享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红利”?用乡音土话拉家常、说政策、谈变化,宣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政策,群众除旧树新的意识不断增强……平凉市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宣讲队,动员800余名宣讲骨干参与移风易俗宣传活动。在庄浪县幸福社区开展的主题座谈会上,面对“婚礼花费多少合适”“薄葬会被村里人说闲话吗”等一系列现实话题,乡贤宣讲员、适婚青年、家庭主妇等不同群体畅所欲言,提出举办集体婚礼、“一碗烩菜办丧事”等文明新风倡议,提升了群众对文明新风尚的价值认同。静宁县开展主题活动,现场发放“移风易俗 文明殡葬”倡议书、折页手册,宣讲队员向群众详细解读移风易俗的必要性和陈规陋习的危害性,让群众了解新风尚的内涵意义。“各村都有理事会,酒席简办不浪费,低额彩礼更可贵,喜气洋洋迎祥瑞……”崆峒区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一曲春官说诗,说文明扬新风,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该区挖掘乡村文艺能人,培育“草根名嘴”12人,鼓励民间艺术团创新表演形式,以“理论+文艺”的形式让移风易俗新风入耳入心。平凉市文明实践办集中利用一月时间,深入县(市、区)开展婚嫁彩礼现状调研,联合市文明办组织开展“推动殡葬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专项行动,明确5大项16小项具体任务,牵头部门统筹推进,形成全市工作合力。同时,平凉市采取主分场联动的“1+N”模式,成功举办“新时代·新青年·新风尚”文明实践活动暨崇信县第六届婚俗文化节,组织各县(市、区)广泛开展“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系列活动2000余场(次),以文化浸润形式引导群众传美德、扬新风。经过持续发力,群众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一系列推陈出新的措施也初显成效。灵台县白草坡村红白事由理事会主持并全程监督,规定烟每盒不超过10元,酒每瓶不超过50元,亲戚朋友随礼不超过100元,事后不准公布礼单。村支书任银珠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出嫁女儿零彩礼,在当地传为佳话;崆峒区四十铺镇七府村建成380平米的红白理事会服务中心,设立文明新风办事大厅,配套厨房、桌椅、空调等硬件,明确婚丧嫁娶举办标准,为群众提供红白事“一条龙”服务……“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平凉市文明实践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探索推行“1+10+1”宣传治理模式,即通过制定1份指导性文件《平凉市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实施意见》,扎实推进10项宣传引导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一个关键作用等系列举措,逐步扭转部分地方彩礼居高不下、红白事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真正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吹进百姓心坎,吹进千家万户。【详情】
玉门:文明新风润乡间 移风易俗沁民心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谢欢 陈元庆“喜事新办,就是在办婚礼时,更加注重仪式感和家庭的温暖……”近日,玉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陆续开展了“抵制高额彩礼,拒绝薄养厚葬”主题宣传活动。志愿者们发放倡议书,宣传抵制“铺张浪费、高额彩礼、薄养厚葬、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大力倡导文明节约、健康新风。玉门市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抵制高额彩礼,拒绝薄养厚葬”主题宣传活动。“年底了,结婚的人比较多,这是一生的大事,因此很多人都会隆而重之地进行操办。我们想通过这次活动,引导群众树立积极健康的婚恋观,倡导移风易俗、婚嫁新风。”柳河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顾红艳说。贾树峰作为红旗村党支部副书记,带头作表率,树立移风易俗典范。女儿出嫁时,他带头响应号召,反对铺张浪费,不滥发请帖、不大操大办婚宴,将移风易俗的理念贯彻到底,践行“零彩礼”的理念。“习俗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需要与时俱进。传统习俗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要继承好的,摒弃坏的。”村民模范代表欧红智分享了对文明新风的见解,以及推进移风易俗后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在赤金镇铁人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一场以“移风易俗”为主题的文艺惠民演出吸引了周围的村民群众前来“围观”。移风易俗节目不仅让群众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也自觉地参与到“抵制高额彩礼,拒绝薄养厚葬”活动之中。“以前村里办红白事,大家攀比心强,花钱多,负担重。现在村里人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大家既省了票子又不失面子。”铁人村的村民李国武说。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风气之渐,往往积习已久。在玉门,一场移风易俗变革正自上而下,由市至乡镇,再由乡镇深入村落,逐步铺展开来,这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重塑了社会风气,更在民众心中种下了文明的种子。【详情】
集体婚礼
    金塔县“践行新风  青年先行  为爱‘减负’青年集体婚礼。【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