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朱玲
移风易俗,移的是风气,改的是习俗。在“破”与“立”之间,如何赶走比排场、讲阔气的陋习,迎来淳朴清朗、崇德向善的新风尚,让广大群众享受到移风易俗带来的“红利”?
用乡音土话拉家常、说政策、谈变化,宣传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政策,群众除旧树新的意识不断增强……平凉市依托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层宣讲队,动员800余名宣讲骨干参与移风易俗宣传活动。
在庄浪县幸福社区开展的主题座谈会上,面对“婚礼花费多少合适”“薄葬会被村里人说闲话吗”等一系列现实话题,乡贤宣讲员、适婚青年、家庭主妇等不同群体畅所欲言,提出举办集体婚礼、“一碗烩菜办丧事”等文明新风倡议,提升了群众对文明新风尚的价值认同。
静宁县开展主题活动,现场发放“移风易俗 文明殡葬”倡议书、折页手册,宣讲队员向群众详细解读移风易俗的必要性和陈规陋习的危害性,让群众了解新风尚的内涵意义。
“各村都有理事会,酒席简办不浪费,低额彩礼更可贵,喜气洋洋迎祥瑞……”崆峒区主题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一曲春官说诗,说文明扬新风,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该区挖掘乡村文艺能人,培育“草根名嘴”12人,鼓励民间艺术团创新表演形式,以“理论+文艺”的形式让移风易俗新风入耳入心。
平凉市文明实践办集中利用一月时间,深入县(市、区)开展婚嫁彩礼现状调研,联合市文明办组织开展“推动殡葬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专项行动,明确5大项16小项具体任务,牵头部门统筹推进,形成全市工作合力。同时,平凉市采取主分场联动的“1+N”模式,成功举办“新时代·新青年·新风尚”文明实践活动暨崇信县第六届婚俗文化节,组织各县(市、区)广泛开展“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佳节”系列活动2000余场(次),以文化浸润形式引导群众传美德、扬新风。
经过持续发力,群众的思想观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一系列推陈出新的措施也初显成效。
灵台县白草坡村红白事由理事会主持并全程监督,规定烟每盒不超过10元,酒每瓶不超过50元,亲戚朋友随礼不超过100元,事后不准公布礼单。村支书任银珠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出嫁女儿零彩礼,在当地传为佳话;
崆峒区四十铺镇七府村建成380平米的红白理事会服务中心,设立文明新风办事大厅,配套厨房、桌椅、空调等硬件,明确婚丧嫁娶举办标准,为群众提供红白事“一条龙”服务……
“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平凉市文明实践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探索推行“1+10+1”宣传治理模式,即通过制定1份指导性文件《平凉市推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实施意见》,扎实推进10项宣传引导活动,发挥基层党组织一个关键作用等系列举措,逐步扭转部分地方彩礼居高不下、红白事铺张浪费等不良现象,真正让移风易俗的新风吹进百姓心坎,吹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