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推进殡葬改革,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是树立文明节俭新风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迫切需要。深入推进殡葬改革、移风易俗,全力构建更加文明、绿色、节俭的现代殡葬服务体系,事关民生、事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此,省文明办、省民政厅共同推出《甘肃省殡葬改革政策50问》,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全面、深入、准确解读推进殡葬改革的重大意义、我省最新政策和具体举措,力求做到政策解读的权威性与实用性并重,让殡葬改革的政策规定真正落到实处、见行见效。即日起,本报连载《甘肃省殡葬改革政策50问》,敬请关注。
第一部分 殡葬管理
1.殡葬管理的方针是什么?
答: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殡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
2.什么是殡葬改革?
答:殡葬改革是一项深刻的社会改革,一方面是积极推行火葬,其实质是改变遗体处理、安葬的方式;另一方面是破除丧事中搞封建迷信的陋习,提倡厚养薄葬,节俭办丧事,反对大操大办,改革丧事的传统陋习。
3.实行火葬的意义有哪些?
答:火葬在当今世界各国被普遍采用,其优点主要有:①火葬是科学的遗体处置方法。它对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反对唯心主义,宣传唯物主义,都具有重要意义。②火葬较为经济。目前火化费一般只要1000元左右(其他服务项目除外),骨灰安葬可根据经济条件选择陵园、骨灰堂、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多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而土葬费用相对较高,买一副棺木近3000元,还不包括购买土地建坟、修墓等费用(各地可能有所不同)。③火葬比较卫生。遗体火化后骨灰无菌、无毒、无味,不污染土壤、水源和空气。④火葬可节约资源。火葬不用棺木,少占土地,可为国家节约大量木材和土地资源,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稿件源于甘肃文明网,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