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讲述从田间到舌尖的农业新故事——甘肃农民报推出《金塔县生态健康农业实践探析》系列报道
2025-07-18 11:37:47 来源:甘肃农民网

打一场农田“复活赛”——生态健康农业的金塔路径(上)

编者按:

粮食安全是国家根基。今天,我们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通过污染防控、技术革新、生态修复及产业融合多维度推动生态健康农业,构建“大农业观”下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并从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这不仅是生产技术的迭代,更是对农业本质的回归——从工业化农业的“化学逻辑”转向生态农业的“绿色产品”,再到餐桌消费的“舌尖健康”。

在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的金塔县,一场静默的农业革命正在突破传统认知边界。仅用3年时间,金塔通过“生物技术+数字农业”双轮驱动,构建从土壤健康到餐桌安全的完整价值链。实现“土壤+农产品+身体”耦合健康体系,验证着“大农业观”的核心要义,不仅让土壤焕发生机,种出更营养、更安全的农产品,还让农民增收,更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金塔县的实践,揭示了中国生态健康农业的战略转向:当“耕地红线”与“健康红线”开始重叠,当“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成为“硬币两面”,农业的使命已从“养活人口”升级为“健康定价”……

近期,本报推出《金塔县生态健康农业实践探析》系列报道,通过《打一场农田“复活赛”》《筑一道绿色“防护墙”》《绘一张健康“全链图”》,讲述这场从田间到舌尖的农业新故事。

视频:西红柿喝牛奶,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何香利 王典 文/图/视频

清晨6点,金塔县的田野还笼罩在薄雾中。在金塔县农技中心的示范田里,县农技中心技术员便开始进行一项特殊工作——土壤微生物活性监测“数蚯蚓”。

“看!这就是‘土壤工程师’,每平方米有20多条。”金塔县农技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张学凯蹲在田埂上,拨开湿润的土层,数条红褐色蚯蚓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蠕动。

3年前,这片年降水量不足60毫米的戈壁耕地,还是PH值超9.0的“癌症田”,现在接近原始土壤水平,已成为国家有机认证的示范基地。

这份蜕变,源自金塔县实施的生态健康农业战略里的“土壤复活工程”。阅读详情


筑一道绿色“防护墙”——生态健康农业的金塔路径(中)

视频:筑一道绿色“防护墙”,种出优质农产品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何香利 王典 文/图/视频

这三年,一场以“全生态种植”为核心的绿色革命,正在金塔县蓬勃展开。

“全生态种植”生产标准——无化肥、无农药、无激素、无抗生素、无添加剂,是金塔县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这一标准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革新,更是对“大食物观”的生动诠释。

“我们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让每一粒粮食、每一颗果蔬都承载着生态健康的承诺。”金塔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米晓辉介绍。

在这片曾经的荒滩上,金塔县通过构建“净土—优品—健康”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该县走出一条“生态打底、科技赋能、品质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化、标准化、品牌化迈进,而这里的优质农产品正走出戈壁,走向全国。阅读详情

绘一张健康“全链图”——生态健康农业的金塔路径(下)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何香利 王典 文/图/视频

健康是民生之本,强国之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健康中国”战略绝非单体作战,而是一场贯穿“土壤-种植-加工-冷链-餐桌”的全产业链健康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一二三产均扮演着重要角色。

三年来,金塔县完成了从“求效益”到“保健康”的农业价值跃升:绿色种植筑牢源头防线,健康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健康宴”重塑饮食文化,康养旅游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了生态保护、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如今,“生态的”“健康的”已成为金塔农产品“硬通货”,昔日的戈壁滩正崛起为生态健康农业产业的新高地。

全链再造 从土壤到餐桌的营销体系

“清晨采摘的沙漠番茄在30分钟内完成4℃预冷,通过-18℃深冷锁鲜技术,正发往粤港澳大湾区。”金塔县宏洋冷链物流公司总经理张伟介绍。

这个场景,正是金塔生态健康农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的生动写照。

“健康农产品的价值实现,关键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金塔县市场监管局局长邓世鹏说。

为此,金塔县整合交通、农业、商务等多部门资源:优化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与物流企业达成优惠协议最优运价,配备预冷库、分拣包装车间、冷链车等硬件设备,保证健康农产品的高商品性……阅读详情

【评论】

农业如何为健康定价——金塔实践解码健康农业的价值链重构

何成军

当戈壁滩的晨雾中,技术员弯腰数着每平方米20多条的蚯蚓;当沙漠番茄经深冷锁鲜直达粤港澳餐桌;当“全生态”农产品溢价50%仍供不应求——金塔县的三年实践,正书写着中国农业的新叙事:从“化学农业”的产量崇拜,到“生态健康”的价值重构,这场革命不仅重塑着农业生产逻辑,更重新定义了农业与生命健康的深层关联。

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聚焦,勾勒出清晰的战略轨迹:2023年强调“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2024年突出“绿色兴农与种养循环”,2025年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政策导向已从“保供给”转向“提品质”,当14亿人的餐桌从“吃饱”转向“吃健康”,农业使命便从“养活人口”升级为“健康定价”,从“耕地红线”延伸至“健康红线”。

金塔的价值,正在于它站在了这一转型的关键节点。地处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这个曾面临土壤盐渍化、微生物锐减的县域,用三年时间以“生物技术+数字农业”双轮驱动,构建起“土壤健康—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的耦合体系,印证了农业作为关乎生态循环、生命质量系统工程的本质。

土壤是农业的根基,也是金塔生态农业革命的起点。三年前,这里43%的耕地盐渍化,土壤有机质仅0.8%,微生物种群不足30年前的两成——这是工业化农业“化学逻辑”的创伤:过量化肥打破酸碱平衡,农药滥用杀灭微生物,陷入“越施化肥越贫瘠”的循环。

金塔的破局之道,在于敬畏自然与融合科技。其“中西合璧”的土壤修复方案颇具启示:“西医急救”用矿质元素调理剂快速中和盐碱,“中医调理”靠农家肥与生物菌剂重建微生物群落,“康复训练”通过绿肥轮作、秸秆还田让土壤“自主呼吸”。如今,土壤有机质提升至 2.3%,蚯蚓等“土壤工程师”恢复至原始生态的80%,每亩作物增产2%以上,印证了李比希“土壤养分归还理论”——作物带走的养分必须归还,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铁律。

生产方式的迭代更具变革意义。“全生态”标准(零化肥、零农药、零激素、零抗生素、零添加剂)的推行,是农业逻辑的“加法重构”。东坝镇温室大棚里,牛奶与微量元素通过滴灌滋养作物;“鱼菜共生”系统中,鱼类粪便与蔬菜养分形成闭环;智能管控下,物联网探头精准调控水肥温湿度……

这些实践证明:放弃“化学依赖”,农业能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阅读详情

    点击二维码阅读

甘肃农民网 .png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