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军
当戈壁滩的晨雾中,技术员弯腰数着每平方米20多条的蚯蚓;当沙漠番茄经深冷锁鲜直达粤港澳餐桌;当“全生态”农产品溢价50%仍供不应求——金塔县的三年实践,正书写着中国农业的新叙事:从“化学农业”的产量崇拜,到“生态健康”的价值重构,这场革命不仅重塑着农业生产逻辑,更重新定义了农业与生命健康的深层关联。
一
中央一号文件的连续聚焦,勾勒出清晰的战略轨迹:2023年强调“污染防控与生态修复”,2024年突出“绿色兴农与种养循环”,2025年提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政策导向已从“保供给”转向“提品质”,当14亿人的餐桌从“吃饱”转向“吃健康”,农业使命便从“养活人口”升级为“健康定价”,从“耕地红线”延伸至“健康红线”。
金塔的价值,正在于它站在了这一转型的关键节点。地处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这个曾面临土壤盐渍化、微生物锐减的县域,用三年时间以“生物技术+数字农业”双轮驱动,构建起“土壤健康—农产品安全—人体健康”的耦合体系,印证了农业作为关乎生态循环、生命质量系统工程的本质。
二
土壤是农业的根基,也是金塔生态农业革命的起点。三年前,这里43%的耕地盐渍化,土壤有机质仅0.8%,微生物种群不足30年前的两成——这是工业化农业“化学逻辑”的创伤:过量化肥打破酸碱平衡,农药滥用杀灭微生物,陷入“越施化肥越贫瘠”的循环。
金塔的破局之道,在于敬畏自然与融合科技。其“中西合璧”的土壤修复方案颇具启示:“西医急救”用矿质元素调理剂快速中和盐碱,“中医调理”靠农家肥与生物菌剂重建微生物群落,“康复训练”通过绿肥轮作、秸秆还田让土壤“自主呼吸”。如今,土壤有机质提升至 2.3%,蚯蚓等“土壤工程师”恢复至原始生态的80%,每亩作物增产2%以上,印证了李比希“土壤养分归还理论”——作物带走的养分必须归还,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铁律。
生产方式的迭代更具变革意义。“全生态”标准(零化肥、零农药、零激素、零抗生素、零添加剂)的推行,是农业逻辑的“加法重构”。东坝镇温室大棚里,牛奶与微量元素通过滴灌滋养作物;“鱼菜共生”系统中,鱼类粪便与蔬菜养分形成闭环;智能管控下,物联网探头精准调控水肥温湿度……
这些实践证明:放弃“化学依赖”,农业能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三
金塔的意义,不止于种出“安全农产品”,更在于重构农业价值链条。当西域阳光的枸杞以每公斤82元出口,“金塔蜜瓜”在粤港澳溢价50%,农民年均增收1.8万元,一个新等式清晰呈现:健康=价值,生态=竞争力。
价值重构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生产端的“标准革命”。从“可回收地膜+太阳能杀虫灯”的大田技术,到“无添加剂饲料+无污染水源”的养殖模式,金塔用210个试验示范点、14项核心技术,搭建起生态健康农业的“生产密码”。其二,流通端的“冷链革命”。30分钟预冷、-18℃深冷锁鲜、县乡村三级电商网络,让戈壁农产品穿越千里仍保“鲜度”与“健康度”。其三,消费端的“信任革命”。田间直播的“云监工”、全流程可追溯的“生产档案”,让消费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认同”,为健康食材溢价奠定基础。
更深层看,金塔实践揭示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以科技创新激活生态潜力。当矿物质肥料遇上生物菌剂,物联网技术嫁接传统农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通全链,农业便从“看天吃饭”的弱质产业,升级为“靠技术吃饭”的朝阳产业,成为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鲜活注脚。
四
金塔的探索,是对农业本质的回归。工业化农业将作物视为“化学品载体”,而生态健康农业将其视为“生命共同体”——从土壤里的蚯蚓到餐桌上的番茄,每个环节都关乎“生命健康”的传递。这种回归,让“产量与生态”不再是零和博弈,而是携手共生。
当金塔的中小学校食堂100%采用本地生态食材,“全域有机生活示范区”加速建设,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县域的转型,更是中国农业的未来方向:农业不再是孤立的第一产业,而是串联起生态保护、健康保障、乡村振兴的“大健康产业”。它的终极目标,是让“土壤健康—食物健康—人体健康”形成正向循环,让每一粒粮食、每一颗果蔬都成为“健康中国”的基石。
戈壁滩上的这场革命或许只是开始,但金塔已证明:当农业回归“滋养生命”的本质,科技与生态形成合力,甘肃农业必将走出一条兼顾产量与质量、生态与效益、当下与未来的康庄大道。
这,正是金塔给予我们的珍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