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粮食安全是国家根基。今天,我们不仅要“吃得饱”,更要“吃得好、吃得健康”。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通过污染防控、技术革新、生态修复及产业融合多维度推动生态健康农业,构建“大农业观”下的可持续发展体系;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并从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种养循环模式;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农业科研资源统筹,培育农业科技领军企业。
这不仅是生产技术的迭代,更是对农业本质的回归——从工业化农业的“化学逻辑”转向生态农业的“绿色产品”,再到餐桌消费的“舌尖健康”。
在河西走廊生态脆弱区的金塔县,一场静默的农业革命正在突破传统认知边界。仅用3年时间,金塔通过“生物技术+数字农业”双轮驱动,构建从土壤健康到餐桌安全的完整价值链。实现“土壤+农产品+身体”耦合健康体系,验证着“大农业观”的核心要义,不仅让土壤焕发生机,种出更营养、更安全的农产品,还让农民增收,更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金塔县的实践,揭示了中国生态健康农业的战略转向:当“耕地红线”与“健康红线”开始重叠,当“粮食安全”与“营养安全”成为“硬币两面”,农业的使命已从“养活人口”升级为“健康定价”……
近期,本报推出“生态健康农业的金塔路径”系列报道,通过《打一场农田“复活赛”》《筑一道绿色“防护墙”》《绘一张健康“全链图”》,讲述这场从田间到舌尖的农业新故事。
视频:西红柿喝牛奶,改善土壤微生物活性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何香利 王典 文/图/视频
清晨6点,金塔县的田野还笼罩在薄雾中。在金塔县农技中心的示范田里,县农技中心技术员便开始进行一项特殊工作——土壤微生物活性监测“数蚯蚓”。
“看!这就是‘土壤工程师’,每平方米有20多条。”金塔县农技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张学凯蹲在田埂上,拨开湿润的土层,数条红褐色蚯蚓在有机质丰富的土壤中蠕动。
3年前,这片年降水量不足60毫米的戈壁耕地,还是PH值超9.0的“癌症田”,现在接近原始土壤水平,已成为国家有机认证的示范基地。
这份蜕变,源自金塔县实施的生态健康农业战略里的“土壤复活工程”。
“诊断”:触目惊心
2020年,中国科学院一项专项检测显示:金塔县43%耕地存在盐渍化,土壤有机质含量仅0.8%,不足农作物健康生长临界值1.5%的六成。更严峻的是,土壤微生物种群从30年前的1000余种锐减至不足200种。
“这就像人体的肠道菌群失调。”金塔县生态健康农业技术顾问、土壤修复专家秦胜君比喻道,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崩溃,患上了“慢性病”。
转机出现在2023年。
金塔县依托中国林业与环境促进会土壤治理工作委员会,借助联合国《世界品牌》中心平台,构建起“矿物质-有机质-微生物”三位一体的土壤修复“工程”。
金塔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特殊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这里独特的生态优势:海拔1200米,祁连山雪水富含多种矿物质,为生态健康农业提供了天然的滋养。
然而,传统农业的过度开发和化肥农药的长期使用,违背了自然规律,中断了生命元素的轮回,让这片土地面临着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
面对困境,金塔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民参与”的原则,通过“生物技术+数字农业”双轮驱动,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这片土地上,悄然打响了一场“土壤抢救战”……
“处方”:中西合璧
土壤健康,是生态农业的“绿色基石”。
面对“病危”的土壤,金塔县开出了一张特殊的“处方”:
“西医急救”——每亩撒施矿质元素土壤调理剂70~100公斤,中和土壤酸碱性,补充锌、硒、氮等微量元素;
“中医调理”——每亩增施3-5方农家肥搭配生物菌剂,重建微生物群落;
“康复训练”——推行绿肥轮作、秸秆还田、深翻休耕等农艺措施;
……
在东坝镇小河口村的万亩小麦试验田里,改良效果一目了然:未经修复的麦苗稀稀拉拉,而经过修复的示范田麦浪翻滚。
监测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提升至2.3%,PH值降至8.3-8.6,蚯蚓、线虫等土壤动物种群恢复至原始生态的80%。
“作物带走的养分必须归还,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铁律。”张学凯指着试验田里的绿肥作物解释,这遵循了李比希的“土壤养分归还理论”的实践。
3年探索中,金塔县建立了“土壤生态修复+产品有机生产+全程智能管控”的技术架构。
金塔县政协副主席、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建忠介绍,尤其是土壤生态修复方面,从治理盐碱地、归还养分、提升地力三个方向,分别建立了“土壤调理剂+有机肥料+生物菌肥+农业措施”“矿物质肥料+有机肥料+生物菌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微量元素+轮作倒茬+深翻耕地”形成了三个集成技术模型。
在李建忠看来,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实现土壤、生态与农业的良性互动。
这一过程,土壤调理剂能够快速改善土壤的酸碱平衡,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则为土壤注入了丰富的营养和活性微生物,农业措施则通过深翻、轮作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土壤结构,让农作生长吸收所需的“营养套餐”。
“疗效”:孕育生机
技术模型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无数次试验和优化的科学组合。
三年间,这些技术体系也创造出了惊人效益——
建成1万亩核心试验示范区,辐射带动30万亩生态种植/殖区;土壤团粒结构更加合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了0.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率100%;带动全县耕地都能生产生态健康农产品,作物产量亩增2%以上。
盛夏的东坝镇瓜菜基地,甜瓜、番茄、黄瓜等健康生态农产品接茬上市。
“以前,种啥啥不成。现在,通过土壤生态修复,庄稼长得好,收入也增加了。”小河口村村总党支书赵成兵算着经济账,更让他骄傲的是,村里产出的蜜瓜出口欧盟;每逢周末,基地里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东坝镇的瓜菜发展,正是金塔县全域推进生态健康农业的缩影。
如今,这场“土壤保卫战”实践,不仅改善了土地质量,正为金塔生态健康农业提供着鲜活样本。
“我们修复的不只是土壤,更是在重建中国‘健康土地—健康食物—健康身体’的生态链条。”站在新修复的万亩良田,张学凯随手扬起的尘土,在朝阳下泛着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