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古人的开学礼
2023-08-28 10:25:15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 葛鑫

古人尊师重教,私塾教育对“开学”有颇多讲究。

私塾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那时“入学礼”被视为人生的四大礼之一,与成人礼、婚礼、葬礼相提并论。通常的“开学典礼”包括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据《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古人认为:“先正衣冠,后明事理。”让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是首先要上的第一课。先生要依次帮学生整理好衣冠,站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

步入学堂后,先要举行拜师礼。学生先要叩拜至圣先师孔子神位,双膝跪地,九叩首;然后是拜先生,三叩首。拜完先生,学生向先生赠送六礼束脩。所谓六礼束脩,亦即古代行拜师礼时弟子赠与师父的六种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莲子心苦,寓意苦心教育;红豆:寓意红运高照;红枣:寓意早早高中;桂圆:寓意功课圆满;干瘦肉条:以表达弟子心意。其中“束脩”二字,有人解释为十条干肉。

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要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净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古代的开学时间与学期的长短,与现代统一的“秋季入学”差别较大。当时人们的作息多参照农时。私塾的先生和学生们都有可能要参与农忙,故一般开学的时间是在秋季的秋收后。但因为私塾是私人办学,整个国家又有南北的气候差异和农时的差异,所以私塾时代的教育并没有全国统一的开学时间。

关于上学的年纪,古代也多晚于现代,大体在8岁至15岁之间。其中8岁入学在古代最主流。好多名人都是8岁入学的,如东汉哲学家王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等。

《大戴礼记·保傅》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从中可以看出,先秦时代是8岁入学。但《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是13岁入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是15岁入学。由此可见,先秦时期对入学年龄并无明确统一的规定,只要在8至15岁之间,都可读小学。一直到明清时期,这种“大龄入学”传统都未改变。《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

相对来说,唐代孩子入学年龄与现代差不多,要比之前和之后的朝代提前1至2岁,即6岁、7岁入学也可以,如唐代医学家、药王孙思邈便是“七岁就学”。具体几岁入学,古人也视孩子的心智发育情况而定。据《旧唐书·孙思邈传》,孙思邈虽是7岁入学,但他当时已能“日诵千余言”,以至于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时大为惊叹,称“此圣童也”。

当然,古代的儿童入私塾读书一般也不说开学,而是称之为“开书”“破学”或“破蒙”。不管怎么说,开学以后,接下去就要收住玩心,步入正题了。(葛鑫)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