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浩浩,喜鹊当空;人间乞巧,红颜竞秀。转眼间,又是一年七夕节。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是我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也被认为是“中国情人节”“中国爱情节”。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七夕节留下了动人的华丽篇章,在平平仄仄的诗词中品读七夕,体会古人七夕节的别样浪漫与诗意。
早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织女相思的愁苦溢满字里行间,一个饱含离愁别绪的少妇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诗人艺术性地展示了织女被爱情折磨时的痛苦悲伤,缠绵悱恻,感人至深。相爱的道路,并非都是一帆风顺,而这些浸润在时光里的日常与点滴,最终都汇聚成爱的模样。
七夕向来是古代人们钟爱的节日。焚香拜月、穿针乞巧、点灯许愿,萦绕着浓浓的诗情画意,这是专属于七夕的浪漫。唐代施肩吾的《幼女词》:“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寥寥数句,描绘了诗人六岁爱女七夕之夜拜月乞巧的情景,妙趣横生,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形象跃然纸上。林杰的《乞巧》诗云:“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写出了七夕节的时候,家家户户乞巧望月、穿针比巧的动人场景,表达了人们对浪漫爱情的美好向往。祖咏的《七夕》诗:“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诗中把女孩穿针祈福,向天女祈求心灵手巧、美满姻缘的闺阁之趣描写得惟妙惟肖,流露出纯真少女对爱情的忐忑,对美好婚姻的期待。
古往今来,多少眷侣,在七夕这天许下死生契阔的承诺,祈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一生,白首不相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描写的是七月初七之夜,唐明皇和杨玉环对月盟誓的柔情蜜意,唯美而浪漫。与真爱相逢,与岁月相拥,莫失莫忘,不离不弃。以七夕之名,许一世白头,拥万般柔情。喜乐有分享,冷暖有相知,同量天地宽,共度日月长。这些缱绻千年的柔情爱意,也让这个中国传统的情人节,有了生生不息的浪漫。
在众多描写七夕的爱情诗篇中,最著名最经典的要数宋代秦少游的《鹊桥仙》了:“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堪称七夕爱情诗篇的绝唱,设想奇巧,意境新颖,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歌颂了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使全诗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既是作者对牛郎织女深情的慰勉,又是对爱情观的深刻表达。是的,只要两情相悦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
于古诗词中品读七夕,体味古人别样的浪漫。我们在对这个传统节日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之余,对爱情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王根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