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同心建设幸福河
2023-08-18 09:32:11 来源:甘肃日报

黄河兰州市城关区段。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蹊

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阳光玫瑰种植大棚工作人员正在修剪葡萄秧。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位于兰州市安宁区的银滩湿地公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刘伟 宋振峰 薛砚 于晓明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杨方铭

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黄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2019年8月21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前往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听取甘肃省和兰州市开展黄河治理和保护情况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登上观景平台,俯瞰堤坝加固防洪工程,沿步道察看黄河两岸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情况。

“兰州要在保持黄河水体健康方面先发力、带好头。”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激荡起金城广大干部群众的奋斗豪情!

兰州,这座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自觉扛起“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责任,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工作思路,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切实维护黄河水体健康,推进黄河兰州段高质量发展,让黄河真正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水,一年更比一年清。如今,兰州的名片,不仅有“兰州蓝”,也开始有了“黄河清”,绿色越来越成为兰州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握指成拳,塑造流域治理新格局

盛夏时节,晴空万里。兰州市红古区海石湾镇,甘肃、青海两省分界处。

站在上海石湾村两河口的一处观景台上,眼前,湟水河与大通河从青海省远道而来,在此处合二为一,奔腾的河流仿佛从远方直扑过来。

“左边的湟水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右边的大通河,是湟水河的一级支流。”红古区水务局副局长杨刚指着对面的两条河水介绍说。

“小河有水大河满。”支流的水质好坏,直接影响母亲河的生态环境。

“先发力,带好头。”自打黄河支流一揽入怀中,兰州便下大气力治理河流,确保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2022年4月,湟水—大通河交汇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正式启动。

瞰河平台、绿岛湿地、五色甘壤、谷丰游廊……这个夏天,红古区两河口处,随着这一个个拥有诗意名称的项目在湟水河岸变成现实,这一生态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宣告结束。“二期工程即将于今年11月动工,明年夏天力争完成。”杨刚说。

实施生态项目,整治沿河砂厂,清理支流沟岔……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不仅让红古市民拥有了一条水净、岸绿、景美的滨河绿廊,而且使常年没有防护堤的湟水河红古段穿上了紧固的“铠甲”,两岸的泥沙再也不会裹挟着涌入河流,进而流入黄河。

不仅仅是湟水河变清了,2019年以来,兰州市先后争取中央、省级资金3亿余元,对境内的庄浪河、宛川河、蔡家河等黄河支流进行治理,保好水、治差水。

治理黄河,又岂止在支流。如何使黄河干流越来越清?

眼下,在距黄河不足一公里的红柳滩上,一座市民公园建设进入尾声。草坪绵延成绿,按照黄河“几”字流域脉络设计的白色景观长廊如一条丝带,飘逸旋转,环抱起一座“白塔”。

这座白塔,不只是一处景观,还是我省首座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兰州盐场污水处理厂的除臭风塔。

这座公园也暗藏玄机。我们的脚下,正是2020年8月,兰州市动工改扩建的盐场污水处理厂。

兰州中铁水务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此项目。在公司总经理黎小龙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地下污水处理区域,伴随着相互交织的机器轰鸣声和水流声,竟然没有一点臭味。

更令大家吃惊的是,黑臭的污水经过处理,“摇身一变”成了这般模样——在污水处理出水口,黎小龙用矿泉水瓶接了一瓶水,看上去,和普通的自来水毫无二致;用鼻子闻,没有一点异味。

“现在,我们不仅污水日处理能力提高了,从原来的4万吨提升到7.5万吨,而且处理的水质大幅提高,自从去年1月正式达标排放后,出水标准从1级B一直稳定提高到1级A,污染物大幅减少。”黎小龙介绍说。

啃下污水治理“硬骨头”,不让“污泥浊水”流入黄河。除盐场污水处理厂外,2019年以来,兰州市通过实施七里河安宁、雁儿湾、西固污水处理厂等三座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日处理规模由60万立方米提升到77.5万立方米,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6%,超过国家95%的目标要求,极大改善了黄河水体健康。

从治理污水抓起,兰州同时把城市黑臭水体改造、城区内涝防治、水土保持及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捏成“拳头”,一体推进。

“下如此工夫,可假若污水没治理好,有的偷偷排放进了黄河怎么办?”

面对记者的提问,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牛炜回答颇有信心,“现在,借助自动监控系统,全市12家污水处理厂、34家废水排放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数据一目了然。一旦数据超标,系统会自动报警。”

“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给黄河兰州段再装上‘千里眼’‘顺风耳’,时时监控、精准溯源,数字化、智慧化、精细化地高质量管理黄河。”牛炜说。

现在,一个名叫“智慧黄河”精细化管理监测建设的项目正准备在兰州开工。项目将在黄河兰州段干支流重要节点新建19个水质自动监测站,配套250余套视频监控系统,计划于2024年建成。届时,可实现对黄河兰州段网格化精准科学管控,精准捕捉伸向河流的“黑手”。

据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显示,黄河兰州段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比率均达到100%。同时,兰州市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六年稳定保持在二类,实现了“一河净水送下游”。

借风扬帆,激发流域治理新动能

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离不开增长方式转变。

兰州治水,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倘若穿城而过的黄河出现水问题,那么,问题虽然出在水里,根子肯定在岸上。

以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兰州不断改造旧动能,培育新动能,逐渐走出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理念先行,改变如影随形;大河无声,变革悄然发生。

在位于兰州新区的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隔着玻璃望去,眼前车间里一台机器上生产出来的铜箔薄如蝉翼,像纸张一样卷折,被风轻盈地吹动。

“这款铜箔是全国第一家能够量产的3.5微米的超薄锂电铜箔,厚度大约只有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十五分之一。前几天,我们做这款产品展示,想用两张纸夹住,可薄得一时都固定不住。”将铜箔能够做得比纸张都薄,公司行政经理张耀鹏言语中满是自豪。

产品质量见证新高度,建设时间也跑出新速度。

2021年12月,甘肃海亮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开工建设,短短6个月后,首条生产线便开始试生产。相比行业同类项目,生产建设周期整整缩短12个月。

“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产值超150亿元,将助推兰州新区形成全球最大的铜箔材料生产基地。”张耀鹏说。

行走在兰州新区,这个国家级新区,正在越变越“新”。

获批国家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打造国家最高安全环保标准的化工园区……在绿色发展中崛起的兰州新区,“全新”的气质不仅仅在工业企业凸显。

“我们种的是微生物,不是农业。”兰州新区秦东农投公司董事田晓鸣的介绍别开生面。

秦东农投之所以能“种”微生物,靠的是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这也使他们成为我省目前生产培育食用菌最大的企业。田晓鸣说,他们公司现在拥有948座大棚,其中光培育食用菌就有450多座,现有生产线每天能生产4.3万个菌棒。

透过一眼望不到边的近千座大棚,我们看到的农业,不再是传统印象中一块块破碎的“巴掌田”,取而代之的是平展展的规模化农业基地,拥有独特保温性能的可移动钢架日光温室,节水的自动灌溉水肥一体化设备……在这里,一个个散发着鲜活泥土气息的现代集约化农业故事,正在上演。

在红古区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的阳光玫瑰种植基地大棚里,一块显眼的电子屏幕上,光照、大气温度、土壤湿度等数据一目了然。“我们通过设置小型气象站,智慧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大棚,更好地控制果实的甜度、生长速度等,提升了葡萄的品质和产量,一亩产值达7.5万元以上。”鑫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姜霄说。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正成为兰州新旧动能转换的不二选择。

兰州,正以绿色发展的新坐标、创新驱动的新格局,走出一条绿色生态的新路,全力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保滔滔黄河绵延后世、永续利用。

造新福道,擦亮流域治理新名片

夏日清晨,黄河兰州段,两山对峙,大河中流,天空湛蓝。水天之间,飞鸟翩然掠过水面,岸边芦苇随风摇曳,动静之间,尽显黄河生态之美。

黄河岸边,有空竹园,吸引着空竹爱好者一展身手;一个个空竹在长绳上穿梭跳跃;一个拉拽抖动,抛向空中,待空竹落下时,将其稳稳接住,继续随着长绳摆动滑行,令观者惊叹不已。

“抖空竹动作幅度大,以前,在黄河岸边找一处合适的锻炼场地不容易。现在,空竹园内不仅铺了仿真草坪,还配备了衣帽架、座椅等,方便多了。”常年在黄河边健身锻炼的兰州市民程建新高兴地说道。

针对群众多样化的健身运动需求,2019年以来,兰州不仅精心在黄河两岸铺设滨河步道,新建七里河黄河大桥至雁滩黄河大桥段5米宽幅河道健身步道12公里,打造了核心区20公里健身步道循环圈,而且因地制宜,建成了72处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以及独特的空竹园等全民健身场所。

通过黄河岸边这一处处健身场所,活力、青春跟随着城市的脉搏一同律动。在锻炼休闲中,市民游客们与这座城市“深交”,发现金城别样的美。

增添的不仅仅是健身场所,兰州努力打造黄河安澜行洪、黄河母爱共享、黄河生态造福的“黄河福道”,不断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新名片。

倾心打造特色滨河花海景观,倾情打造最美滨水景观长廊,倾力推进生态湿地修复治理……现在,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上步步是景、处处皆美。

漂羊皮筏子,乘黄河快艇,享沿河茶摊……

这个夏天,兰州的“夜游黄河”旅游品牌火热“出圈”,成为这个夏季最热门的城市打卡点之一。

中山桥、白塔山、黄河母亲……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兰州连“点”成“线”,在百里黄河风情线,将诗和远方牵手,让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提升改造白塔山公园,启动打造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示范区,开发运营黄河楼,如今,兰州旅游的新地标、新亮点越来越多。

夜幕降临,桨声灯影中,南来北往的游客乘着游船,徜徉在波光粼粼的黄河,为夜晚的黄河之滨添了一丝流动的色彩。

华灯初上,“黄河颂·大有兰州”多媒体实景演出在黄河楼上演。璀璨的“灯光秀”,映衬得黄河楼美轮美奂,带给市民游客难忘的光影夜游体验。观众犹如穿越时光隧道,亲历金城兰州从古到今的传奇故事。

此时,登上白塔山极目远眺,但见弯曲的黄河在流光溢彩的灯影中,逶迤蜿蜒到天际。它像一条璀璨的丝带,串连着兰州黄河两岸星星点点闪耀的美景,叙述着新时代黄河兰州段新生态、新游憩、新文化、新乡愁的黄河之滨新故事。

日夜涛声奔大海。站在黄河岸边,看浪花翻飞,听涛声盈耳。激流勇进的大河,蕴藏着一种精神力量,他奔流向前,永不停歇。

黄河流域治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站在历史新起点上,金城儿女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落实黄河国家战略,奋力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的城市名片,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责任编辑:程晓晶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