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安居乐业幸福来
2023-08-18 09:30:33 来源:甘肃日报

腾格里沙漠边缘崛起的美丽村庄——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

凉州区大柳镇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的西瓜喜获丰收。

孩子们在富民新村“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写暑假作业。

富民完全小学的孩子们在练习足球。本版摄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奉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周尚业 严存义 马颖 金奉乾 王聪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张永刚

圆梦、康乐、爱民、富民……沿着横贯古浪县的省道316线驱车一路向前,道路两旁闪过一个个充满感恩和希望的村名。

以前,这些村子里的村民生活在武威市古浪县南部山区,那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先后建成富民新村等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生态移民小城镇,共搬迁安置南部高深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的6.24万人。

2019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富民新村看望乡亲们,并叮嘱大家,要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住进新房子、吃上自来水、出门有车坐、挣钱有产业、学校就在家门口……

四年来,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产业规模、拓展增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日子越过越好”的美好愿景逐渐成为现实。

初夏时节,走进古浪县干城乡富民新村,雨中的村子空气清爽湿润,房屋整齐划一,村道干净整洁,树木郁郁葱葱,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展现在眼前。

告别大山,开启崭新生活

50岁的富民新村村民冯国安坐在自家宽敞明亮的房间里,回忆起他以前的生活。

“在山里住的时候,像这样的下雨天都会提心吊胆,怕泥石流,怕水会灌进家里,还要淋着雨给羊圈搭塑料棚。”冯国安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养了七八十只羊,种了一点小麦,生活过得很拮据。

2018年,冯国安一家从古浪县古丰镇搬到了富民新村。“现在下雨水能及时排出,再也不用担心发生水灾,三百多只羊在宽敞的羊舍里‘安居’,少了操心,多了安心。”冯国安说。

七八十只羊是怎么增加到三百多只的?

“搬下来之后,政府鼓励大家发展养殖业,我修了4座养殖暖棚,政府补助了2.8万元,羊群的防疫措施也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冯国安告诉记者,以前养羊都是凭经验,搬到富民新村后,政府定期组织养殖户参加集中培训,还邀请专家到每家每户的羊棚里进行现场指导。

学会了专业养殖知识,加上政府的帮助和支持,冯国安家的养殖规模几年间翻了好几倍。生活变好了,一家人的精气神也足了。冯国安的妻子现在种着两个蔬菜大棚,夫妻俩的年收入可达10万多元。

房子坚固宽敞,通了自来水、天然气……冯国安细数着这些年生活发生的变化,感慨万千,“我一直记着总书记的话,多学习、勤劳动,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

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祁连山麓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也是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近年来,武威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聚焦南部祁连高深山区自然灾害频发、北部沿沙边缘生存条件恶劣的问题,大力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努力为搬迁群众“优其屋、舒其心、乐其业”。

如何让搬迁群众适应新生活、融入新家园?武威市对整体搬迁的乡镇,合理调整行政区划,推行“支部引领、联防联治、志愿服务”的治理模式,并配建爱心食堂、照料中心等,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

正值暑假,古浪县干城乡富民“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内一片欢声笑语,志愿者正带着村里的孩子们跳舞、做游戏。

三年级的李志萱和小伙伴每天早上9时来到服务中心的爱心课堂,这里有志愿者帮忙辅导作业,写完作业可以看书。志愿者们还带大家跳舞、打乒乓球,天气好的时候还在户外广场做运动。

服务中心另一端的乒乓球室内,70岁的党岳山正和其他几位老人切磋球技。“我一直喜欢打乒乓球,但搬下来之前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每天到这里活动一下身子,到饭点了还有平价饭菜,老年人在这里生活很幸福!”党岳山乐呵呵地说。

为满足城乡“一老一幼”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古浪县富民“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设置棋牌室、舞蹈室、曲艺室、台球室、乒乓球室、书画室、健身室、理发室8个功能室,提供助餐、全托、日托、医疗康复护理,让“一老一幼”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的服务。

据了解,古浪县统筹利用现有资源,截至2022年底建成“一老一幼”关爱服务中心36个,开设爱心食堂22个,为留守孤寡老人、高龄老人、无人照料老人、留守孤困儿童提供服务。

发展产业,走上致富道路

生态移民搬迁只是第一步,要让搬迁群众有致富产业,有稳定收入,才能稳固搬迁成果。

移民群众刚搬进来的时候,富民新村的村集体经济几乎是一穷二白。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富民新村视察时叮嘱大家,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2020年,在天津市蓟州区帮扶支持下,村里建成经济林基地,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

“这片村集体经济林占地1055亩,栽植山楂、李子、沙漠油桃和新疆大沙枣。”富民新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张延堂带着记者走进山楂林,“从去年开始,我们还在林中发展林下经济,种植西瓜120亩,为村集体经济带来了新的收入,这也是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一条新路子。”

从单一的种植结构到建起日光温室大棚、发展节水农业,从粗放式放牧转变为集中式放牧,富民新村通过组织引领、龙头带动、入股分红、建厂办企、发展林果经济等方式,建成了包括种植区、养殖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经济林基地、纸箱厂在内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区。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66.59万元,2022年达到189万元。

“每年村集体经济的收入,为来年的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实现了产业滚动发展。同时,我们还将部分村集体经济收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让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生活越来越方便。”张延堂说。

近年来,武威市坚持“挪穷窝”“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持续拓宽富民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住进新居后有事做、有收入,做好搬迁“后半篇文章”。

从种小麦到种辣椒、人参果,从年收入七八千元到四五万元,古浪县富民新村村民何振刚对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深有体会。

记者采访时,何振刚大棚内的辣椒已经售卖了两茬,第三茬正逐渐成熟。“辣椒每斤一块四,人参果每斤两块四,一周能采摘六七百斤辣椒。一棚辣椒加两棚人参果,现在的收入是以前的好几倍。”何振刚掰着指头细数着这些年的变化,眼角眉梢都是笑意。

62岁的何振刚很勤快,学习能力也很强。以前打工的时候潜心学习种植技术,现在碰到种植难题上网查找解决办法,或是请教村里的技术员。技术越来越好,收入也越来越高,何振刚对未来充满信心,“明年想再加种两个棚!”

在移民新村建设伊始,古浪县就对移民安置点实行产业规划,围绕县上“8+N”现代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安排帮扶资金发展产业,打出了“日光温室精细果蔬+舍饲牛羊养殖+大田饲草种植”产业发展组合拳,累计建成日光温室422座、养殖暖棚940座。

除了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古浪县还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海升集团智能玻璃温室相继落地投产,以串收番茄、草莓、古浪香瓜等为主的优质果蔬产销两旺,600多名群众实现就地就业。来自爱民新村的郭宗萍就是其中一名。

记者见到郭宗萍时,她正在古浪越海农业有限公司的智能温室内采摘串收番茄。盘头、疏花疏果、落蔓、采收、打老叶……郭宗萍已从一名家庭妇女变为技术娴熟的工人。她说:“要不是从山里搬出来,哪有这样的工作机会。”

每天定时定点上下班,中午在公司吃饭休息,月工资5000元至7000元,平时还能照顾上老人和孩子,郭宗萍对现在的工作十分满意,“靠自己的双手挣钱养家,感觉很好!”

产业带动就业,就业促进产业。古浪越海农业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白建荣介绍,公司共吸纳了200余名附近村民就业,公司还为不便回家的工人提供免费住宿,寒暑假期间还为附近大学生提供勤工俭学和社会实践机会。

接续奋斗,打造和美乡村

茂盛的林木,蜿蜒的步道,造型独特的凉亭,宽敞整洁的小广场……盛夏时节,走进富民新村生态小游园,感受到的是清凉惬意。

正在园子里清理杂草的村民陈举奎笑着说:“以前这里是一片荒地,去年村干部带领大家修建小游园,把这里建成了美丽的花园,我们经常来这里乘凉散步、锻炼身体,心里畅快得很!”

为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年来,富民新村积极动员党员干部群众大力推进乡村绿化。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万树”新型乡村绿化模式,统筹发展“庭院经济”,引导群众在主干道及房前屋后栽植各类绿化苗木23余万株,实现村道绿化全覆盖,昔日沙漠变成了绿色家园。

这样的美丽乡村图景,在武威市广大农村徐徐铺展开来。

雨过天晴,我们走进武威市凉州区西营镇杂沟村的鲁玉良家。

“以前村里路不好,垃圾杂物堆得到处都是,我也没心情收拾。”鲁玉良说,去年以来,村干部带头整治村容村貌,自己家门口的菜园、围墙上的彩绘都是村里帮忙整修、绘制的。“外面环境好了,自然也想把家里收拾得干净漂亮。”

路边的文化石由河里搬来的大石块改造而成,游园小木桥由农田挖出来的老树根和废旧轮胎组成……漫步在杂沟村,处处都有就地取材、充满创意的景观。村子变美了,环境变好了,村民们自觉打扫门前卫生,合作完成各项工程。在这个过程中,邻里关系更加和谐,齐心协力共建和美乡村。

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武威市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有序编制村庄规划,因村施策,科学布局,确定了集中收缩、原址改造、易地搬迁、城郊融合、维修加固、风貌提升等农房改造模式,编制“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769个,纳入乡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46个,实现了815个发展类村庄规划全覆盖。全市在统筹抓好1个省级示范县、3个省级示范镇的基础上,累计建成乡村建设省级示范村72个,2023年新建省级示范村35个。

建设和美乡村,需要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以“和”的理念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才能确保农村人心向善、稳定安宁。

“吃饭了没?最近工作忙不忙?要注意身体啊……”在富民新村见到芦华萍时,她正和外地上班的儿媳视频聊天,婆媳两人互相问候。“每年母亲节或者我过生日,儿媳妇都给我订蛋糕,还买新衣服寄回来呢!”芦华萍笑呵呵地说。

芦华萍不仅是和蔼的婆婆,也是一位孝顺的儿媳。她常年与公婆生活在一起,两代人几乎没有闹过矛盾。“公婆身体不好时我会做饭收拾家务,我带孙子忙的时候,公婆也会搭把手做做饭、打扫卫生。”芦华萍说。

好家风代代相传。问到保持家庭和谐的秘诀,芦华萍说,这些都离不开每代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宽容与爱护。2021年,芦华萍家庭被评为富民新村“平安家庭”,2023年被评为“文明家庭”。

“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在古浪县干城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展示墙上,一行大字引人注目。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富民新村视察时留下的深情话语。

近年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学习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大农村处处焕发勃勃生机。

展望未来,甘肃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聚焦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治理好、乡风和、集体强,通过充分释放村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人力资源,让新时代的农村“颜值”更靓、农业“路子”更宽、农民“口袋”更鼓,绘就“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陇原乡村美丽画卷。


责任编辑:程晓晶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