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边家湾村土地“变形记”
2023-03-20 10:40:23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诗卉 编辑:王丽丽

微信图片_20230317144345.jpg

边小刚正在侍弄大棚里的蒜苗。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诗卉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诗卉

“2020年我们村种植蔬菜350亩,设施蔬菜占比19%,到2023年边家湾村蔬菜种植面积1100亩,其中设施蔬菜占蔬菜种植比重的55%。”临洮县洮阳镇边家湾村党支部书记安军林说。

为什么近3年时间,蔬菜种植面积能增长近3倍?

田地碎片化 制约农业现代化

传统耕作模式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不利于机械化操作、科技普及,也不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干到户、包产到户”大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好地发挥了劳动和土地的潜力。

边家湾村的土地也按照肥瘦、远近等划分成多块地,户户都有、户户都种。

40多年过去,如今村上的土地东一块西一绺,土地碎片化严重,难以形成规模化产业优势,加上传统农作物低产低效,青壮年多外出打工,以致部分良田撂荒。

“我家之前一共8亩地种了些玉米,8亩地被3户人家分开,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最小的一块地面积是4分地,最大的是1亩1分地,一年下来一亩地最多能收入2000元。因为收入低,我哥也去兰州打工了。”村民边小刚说。

与边家湾村一河之隔的新添镇崖湾村同样以种植蔬菜为主要收入来源。2018年初,崖湾村开始土地碎片化治理,将100亩菜地收齐后打破地界重新规划,利用项目补贴动员农户搭建高标准钢架大棚200余座,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竹片大棚。从此,崖湾村成了临洮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核心区。

“我们的高标准钢架大棚一年四季不闲,种的辣椒、西红柿、韭菜。我家承包的两座大棚,年收入3万元以上。”崖湾村村民梁海义说。

这让边家湾村民艳羡不已,然而,土地被分割成条,好的钢架大棚每栋占地面积约为1亩,连栋后占地在2~5亩之间,一不留神就侵占了别人的地;或是好不容易建好了大棚,夏天邻居种植玉米茎秆太长,遮挡了阳光,使得大棚蔬菜没法好好生长。

村民意识到这些问题不能仅凭一个人解决。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村党支部书记安军林也明白,如果任由土地经营碎片化、分散化、无序化,那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将成无根之木。

小田变大田 “1+1>2”

土地资源的重新整合,使农村土地身价倍增,农民“大显身手”,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

随着2021年边家湾村被确定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激起了土地碎片化治理的“一池春水”。

洮阳镇党委书记石宏说:“刚开始许多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到我办公室上访的一拨走了一拨来。为了拉近与村民间的距离,获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我们挨家挨户做工作,户主做不通,就发动户主的亲戚朋友去做,发动人缘好、有威望的老党员、致富带头人去做。同时带领党员群众到蔬菜产业发展好的新添镇观摩学习,于是就有4名党员先行先试,率先认领了12座钢架大棚,为整个项目推进打开了局面。”

如今,边家湾村集中托管地块318亩,建设双层钢架大棚391座,日光温室130座,以认领和租种相结合的方式让村民经营,全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户115户。

“我家分散的八亩地,变成了8座钢架大棚,种了蒜苗、韭菜,我哥边小燕过去一直在兰州、临洮等地打工,听到村上决定把零散闲置的土地整合起来,我哥一下就回村承包了25个大棚,收入也超过了10万元,成了种植大户,这可比打工强。”边小刚笑着对记者说。

沟成渠 涝可排 旱能灌

通过灌溉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打通了土地耕作主动脉、疏通了毛细血管。

耕地是根本,水利是命脉。土地分散的问题解决了,用水的问题又来了。

“以前我们种植玉米,靠天吃饭半年放一次水就够,可是蔬菜不像玉米,对灌溉次数直接影响蔬菜的产量,我们平均一个星期就得放次水。”

边家湾村气候干旱全年降水量仅560毫米,而且位于河渠下游、灌溉水源不稳定。

水从哪里来?

为此,边家湾村与蔬菜大棚一起,建造灌溉机井2座,新修灌溉水渠2.7公里。

2021年7月,临洮县边家湾灌溉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开工。

截至目前已经修建临康干渠7.8公里,支渠1.08公里,更换陈家坪电灌、郭公渠电灌泵房内设备,新建节制闸、涵洞等灌区配套建筑共39座。

从此,涓涓不息的水源流入了边家湾村的蔬菜大棚。

这个春天,蔬菜秧苗正在大棚中逐渐茁壮成长。边小燕同村村民李万祥,也新认领了5座大棚,土地碎片化治理的春风吹遍了边家湾村的大地。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