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那山 那水 那老人——文县退休教师毛志英播绿记
2023-03-15 11:07:01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孙海峰 编辑:王丽丽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孙海峰

那山,叫毛家山,出文县县城,上212国道,向西北方走个十来公里就到了,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土山;那水,叫白水江,就在毛家山下流过,向东汇入白龙江,是嘉陵江支流的支流。那山下,那水旁,有一个小山村,名叫下坝村,这个村住着一个“怪”老头。老头有多“怪”?一不抽烟喝酒,二不跳舞遛狗,退休后专往那光秃秃的毛家山上跑。干什么去?种树!

这老头,名叫毛志英,今年71岁。他眼睛不大却很有神,面庞上,满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像沟壑、如年轮;虽已满头银丝,却依旧红光满面;看上去个子不高、形体瘦削,却又显得精力充沛,哪怕登陡峭的毛家山,腿脚也不让棒小伙儿。只要说起“树”,他的眼里就充满了神采,话匣子也一下子就打开了。

“1976年,我从成县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当了老师。先后在石坊小学、横丹小学、东方中学教书。教过语文、数学,还教过英语。2013年退的休,算是干了一辈子教育。”毛志英说。

毛志英讲述种树的故事。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孙海峰 摄

37年的执教生涯,经他教授的学生近万人,小毛也慢慢地变成了老毛。2013年退休后,按说颐养天年了,村里别的老头老太太打牌、喝酒、跳舞,过得舒适而惬意。可这么悠闲的日子,却让放下教鞭的老毛觉得哪儿都不舒坦。

“孩子们都已成家立业,没啥操心事了。孙子也长大了,不需要我照看。整天没事干,挺急的。”回忆起刚退休的时光,毛志英说,“我总觉得国家把我从一个山里娃培养成吃‘公家饭’的人,更应该感谢国家,况且我身体还好,还能干点事,就更应该做点事情回馈社会。”

毛志英又开始忙活了。平日里帮助乡亲,热心村里的事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总能看到毛志英的身影。可他总觉得干这些还不够,于是又开始在毛家山上零星地种树了。三年前,他挥锹植绿,又一次当起了园丁,只不过,当年舌耕育人,如今执锹育树。就这么一棵一棵地种,三年时间,他竟然播绿造林160亩。曾经光秃秃的毛家山,山头上如今已有成片的林带,山坡上也种满了侧柏、马尾松,片片绿意为这座昔日的荒山增添了几许生命的色彩。

让毛志英坚定了植树造林决心的事件,源自那场发生在2020年的文县“8·17”暴洪泥石流灾害。家乡被山洪、滑坡、泥石流、山体垮塌等地质灾害肆虐,冲毁的道路、垮塌的民房,深深地刺痛了毛志英。从那一刻起,他打定了主意。“我要用余生绿化荒山,让成片的林木锁住毛家山,为乡亲们留下一片绿色的海洋!”他说。

昔日荒芜的毛家山有了片片绿意。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摄

就好像愚公总要面对智叟的诘问一样,种树的老毛也遭遇了几多质疑。

作为村里的“名人”。毛老师要在毛家山种树的消息在这个小山村里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风波。起初,乡亲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好心人们说:“毛老师,看你一把年纪了,干吗和自己过不去?”“毛老师,别费劲了,山上没水,种不活的!”“毛老师,种树要花大钱的,你有多少钱,敢往荒山里扔?”

面对种种关切种种质疑,毛志英不为所动。他只是认个死理儿——八步沙都能种树,毛乌素沙漠都能变绿,毛家山就在白水江边,为啥就种不成树了?

从那一天起,石坊镇的乡亲们总会看见这样一幕——毛志英和老伴背着背篓,相互搀扶着,在崎岖的山路上前行,到山上挖树坑、往坑里栽树苗。“我和老伴儿每天都背着水到山上挖树坑。她身体不好,但还是坚持陪我上山,她主要是怕我寂寞,陪着我说说话。”毛志英说,“她是个好‘勤务兵’,每天饭点儿,我都会把她赶下山给我准备‘战饭’,种树可是力气活,吃饱了才有力气接着干!这几年,幸亏有她的支持,我才能坚持下来!”

毛志英每天从这条山间小路上爬山植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毛家山不高,也就两三百米的样子,坡却很陡,坡度基本在六十度左右。山上有雨水冲刷形成的沟壑,杂草、碎石,就是没有现成的路。要让这座山披绿,对一个老人来说,不仅是对体力的考验,更是一场坚持与放弃的博弈。这几年来,毛志英每天至少在山路上来回4趟,几乎未曾间断。粗略一算,几年天气,他竟走出了近4000公里。走得多了,山上也被他踏出了一条宽度五十多厘米宽的羊肠小道。

说起种树,毛志英有他的一套理论。自打开始种树,毛志英对“独木难支”有了新解。他说:“荒山上种树,小打小闹不行,首次栽种就得形成规模,苗木多了,即便成活率低点,也能锁住大片的松土,为后续植树造林奠定基础。”这样的构想下,植树第一年,毛志英一门心思地挖起了树坑。于是,光秃秃的毛家山上,星罗棋布地出现了近3000个树坑。种树还得有水,可是毛家山上没有水源。怎么办?毛志英想到了毛家山后沟的猪斜坡沟有一处水源地。于是,他自费买了3000米6分直径的塑料软管,把水引到了毛家山上。

树坑挖好了,水源引来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接下来就轮到树苗上场了。听闻毛志英要种树,文县自然资源局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给毛志英送来了3000株侧柏树苗。毛志英对树苗的选择也有要求。“坡地上,就要选都是高度不超过2尺的树苗,这样的树苗更容易成活,活了就能锁住水土。”毛志英说,“山上风大,树苗太高了,吹得摇摆不定,很容易被连根拔起,工夫就白费了!”

毕竟是70岁的老人了,搬运树苗有困难,为了种树,他又开始自费雇人搬运树苗。“树苗栽下去了,要一次性浇入足够量的水,然后再盖一层浮土,这样树苗的成活率会高一点。”毛志英又说起了他的种树心得。

为了种树,毛志英自费铺设了塑料软管。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有了树,老毛往山上跑得更勤了。他像照顾孩子一样照看着每棵树苗。一年过去了,毛志英种下的第一茬树,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有了成功的经验,他种树的劲头更足了,2022年,又种下了2000株侧柏。毛志英琢磨着,水土得到了涵养,已经具备了种植乔木的条件。这一年,老毛调整了种树思路——坡地继续种植侧柏、平地种植红杉。

“毛老师的树,成了!”村民们奔走相告。因为有了树,往昔“暴躁”的毛家山也“温顺”了,地灾风险降低了许多。再见到毛志英时,曾经充满质疑的乡亲们心里只剩下佩服。

这几年为了植树造林,毛志英花费了近5万元的积蓄,但看着眼前随风轻摆的松柏,他却觉得很值得。“什么是失,什么是得?人活着,总得为后人留下点东西,我没啥大本事,就给家乡留下这片林子吧。虽然这片林子是我种的,但是我要把它交还给国家,这片林子属于毛家山,属于这里的乡亲们!”他说。

还未来及栽种树苗的树坑。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曾经光秃秃的毛家山,在毛志英一锹一铲地坚持下,披上了绿装。眼见着绿水青山的毛家山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老毛有了新的打算。“我不仅要为乡亲们创造出一片青山,还要把这片青山变成增收致富的‘金山’。我还打算在那块地方种一片经济林。”毛志英满怀信心地憧憬着毛家山美好的未来。

毛志英就是这样一个“怪”老头,一位前半生育人、后半生造林的老园丁。因为热爱,他帮助孩子用知识走出大山,走向更宽广的人生舞台!因为热爱,他在古稀之年荒山造林,只为给家乡留下一抹绿意,留下生态发展的希望!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