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传承雷锋精神 弘扬时代新风
2023-03-06 09:48:12 来源:甘肃日报

编者按:今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六十周年。60年来,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雷锋的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更是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灵,指引着许许多多的普通人走上了学习雷锋的道路,成为雷锋那样的人。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近日,记者聚焦一群群、一个个“身边的雷锋”,报道他们扶危助困、热心助人、温暖城市的点滴行动和感人故事,让学习雷锋精神在陇原大地蔚然成风,让雷锋精神永绽时代光芒。

鲁羿江:志愿服务处处可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 洁

从一个人做公益,到带领一群人做公益。这条路,鲁羿江坚持走了15年。

现在的鲁羿江,是甘肃方舟救援志愿服务队理事长、兰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鲁羿江立即从兰州筹集了价值两万元的米面油以及矿泉水等物资,送往灾区。之后,又在都江堰做了11天的志愿者,主要负责搭建帐篷、转运物资等工作。

“从灾区回来后,我对志愿服务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从那时起,我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的人走上学雷锋献爱心的公益之路,在平常生活中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鲁羿江回忆道。

于是,他和一群热爱公益的朋友开始筹集资金为山村小学改善校舍、修建水窖,铺设供暖管道;募集资金帮助300多名困难家庭及偏远山区的孩子完成上学梦……

在鲁羿江看来,虽然一直坚持做好事、献爱心,但总觉得缺点什么。

经过深入思考,鲁羿江从碎片化公益之路开始转入专业化公益救援之路。2017年,鲁羿江和几个朋友一起发起成立了甘肃方舟救援志愿服务队,走上了专业化公益救援之路。

鲁羿江告诉记者,“做公益不仅要有爱心,还应具备专业救援能力。”鲁羿江深知学习专业救援和应急救护技术的重要性,因此他自己带头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先后考取了国家应急救援员、国家中级消防员、国际救援潜水员、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员培训师等资质。

鲁羿江非常注重对方舟救援队的培训。他说,为了提高志愿者的救援能力及自身的安全能力,凡加入方舟救援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都必须接受培训。此外,鲁羿江还定期组织队员开展专业救援技能训练,不断提升队伍的应急救援能力和志愿服务水平。

“‘救’在身边,掌握了急救等知识,即使在平时遇到危险,我们的志愿者也能做到自救互救。”鲁羿江自信地说。

防灾胜于救灾,有备才能无患。为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应急避险自救互救能力,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在灾难中更好地保护自己,鲁羿江经常组织队员进学校、社区,义务开展防灾减灾安全知识讲座,普及急救知识。6年来,他们在全省50余个乡镇开展讲座800余场,累计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

多年来,在救援抢险、自然灾害救援、溺水救援、寻找走失的老人、爱心送考等各个志愿服务都留下了鲁羿江和队友的身影,仅参与舟曲泥石流、临夏暴洪等重要救援行动就40余次。

“每次参与救援,都会看到一些新面孔,我感到特别欣慰。在我们的影响和带动下,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参与公益了。”鲁羿江说,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大女儿心里也种下了一颗公益的种子,她常常跟随鲁羿江一起参与保护母亲河、文明交通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

如今的甘肃方舟救援志愿服务队,已有283名正式队员、202名预备队员以及2800余名志愿者,在全省建立了9支方舟救援队,在地震救援、水域救援、山野救援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政府应急力量的补充。

甘肃方舟救援志愿服务队不断壮大,让鲁羿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今后,我们将努力提升队伍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同时在规范化上更进一步,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加入方舟救援志愿服务队,奉献自己的力量,传递雷锋精神,帮助更多的人!”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鲁羿江坚信,雷锋精神就像一颗种子,不论在哪里都会生根、发芽!

张向鹏:小公益传递大能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顾丽娟

如果一个人能长期坚持做一件事,那么,这件事就会融入其血脉,伴他成长。

十年来,张向鹏一直坚持做一件事——志愿服务,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

见到张向鹏时,他正带着公司团队忙碌着。工作间隙,我们聊起了他与他的志愿服务。

“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的时候,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贫困山区义务支教、普法宣传等活动。”他告诉记者,正是因为在那个过程中体会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才在心中种下了开展志愿服务的种子。

体会到“被需要”的快乐后,张向鹏将“被需要”转变成“我需要”。之后的十多年,他先后累计参加志愿服务时长达5000余小时。

2013年7月,岷漳交界处发生地震。刚刚大学毕业的张向鹏便积极组建救灾团队,开展物资运送、灾情评估等工作,一待就是16天。

“做公益志愿服务,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更多时候需要大家的帮助和支持。”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张向鹏逐渐发现,公益事业是个庞大且细致的工程。为此,他开始加入一些公益组织,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加入甘肃省红十字会后,他的公益志愿服务更加多元化。

2018年,张向鹏参与发起甘肃省红十字会“益乐读——甘肃乡村儿童阅读支持项目”,向全省乡村儿童提供包含书籍、词典的阅读包,弥补乡村儿童阅读不足的问题。

“目前这个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筹集资金100多万元,成为甘肃省红十字会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张向鹏激动地说。

新冠疫情发生后,张向鹏第一时间加入甘肃省红十字会、兰州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和市青志协联合发起的“兰州市防疫应急志愿服务队”筹备工作,并担任副队长,负责将2.36万余斤防疫物资,配发至兰州市城关区和金昌市金川区、永昌县各基层防疫点等80多个单位,为疫情防控助力。

随着公益活动的不断拓展,他结识了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便积极牵线社会资源,发起“青禾少年”公益项目,以资助困境青少年完成学业。目前,皋兰县团委提供的9名未成年人,受到了“青禾少年”项目爱心企业家的资助。

作为甘肃政法大学毕业的一名学子,在甘肃政法大学第二届“手牵手”校友助力行动中,他主动资助5名贫困学生,向每位学生捐助2000元助学金,助力他们完成学业……

近年来,他先后荣获甘肃省红十字会“最美志愿者”、共青团甘肃省委“优秀共青团干部”、兰州好人、兰州市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等13家单位联合评选为第二届学雷锋“四个十佳”——“最佳志愿者”。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我的认可,更是对我的激励。”张向鹏告诉记者,“帮助他人时,会影响和改变自己,让我更加自律,更爱思考,也激励我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好,创造更多价值反哺社会。”

“我将把志愿服务作为终身事业,组建更加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小公益传递大能量。”张向鹏坚定地说。

雷锋车队:在车轮上书写爱心故事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洁 王聪

路遇老人需要帮助,他们及时停车施以援手;接到失主求助电话,他们不曾推辞,多方奔忙寻回失物;发生紧急状况,他们挺身而出,奔赴现场支援……

9年来,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将雷锋精神注入出租车行业,以实际行动,打造了流动的“城市名片”——奔马雷锋车队。

2013年10月,苏彪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驾驶员自发组建了奔马爱心车队,希望大家在碰到同行有困难,老人、残疾人、孕妇有需求时,能伸出援手,互相帮助。

2015年3月9日,小有名气的爱心车队更名为雷锋车队,吸纳了更多驾驶员,同时加入了全国雷锋车队大联盟。目前,奔马雷锋车队共有驾驶员55人,其中7人为共产党员,另有其他社会爱心志愿者302人。

在这个团队里,学雷锋、做好事的故事不计其数。

2018年的一天,兰州下着大雨。驾驶员郭小勇在甘肃省人民医院门口,看到一位女士推着轮椅上的病人站在路边无助地张望,便主动上前帮忙。“下雨天轮椅没法推回家,一时半会又打不到车……”经询问得知,坐轮椅的丈夫杨先生需要定期化疗,但很多时候因为打不上车,她只能推着轮椅,走回3公里外的家中。

郭小勇当即决定承担起接送他们的任务。每周3次按时接送,郭小勇顾不上的时候就让妻子去接送,一年里从未间断。

郭小勇的爱心感染了大家。奔马雷锋车队开始集体排班接送病人杨先生,每人每周3次6趟,无论刮风下雨,6年来从未间断,传递了6万多公里的爱心路。

在雷锋车队,更多的是拾金不昧的故事。苏彪说:“9年来,我们共归还乘客丢失物品100余次,价值50余万元。”

除此之外,雷锋车队几乎每月都会组织参加爱心公益活动。

9年来,他们参与了“岷县7·22抗震救灾”;多次前往会宁、渭源、陇西、榆中等地为留守儿童捐助学习用具和体育用品;中、高考期间开展“爱心送考”;春节前后坚持“春运暖冬行动”;在每年的雷锋月、植树节、教师节、重阳节、冬至节期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共参与社会爱心公益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达400余场次,组织募捐爱心款达338795元,捐助物资30多万元,无偿献血35700毫升。

疫情防控期间,奔马雷锋车队总是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全天候、点对点义务接送防疫人员和志愿者,转运防疫物资,给居民送生活用品……哪里有需要,就把雷锋志愿服务项目开展到哪里。

9年来,奔马雷锋车队先后获得甘肃省学雷锋活动示范单位、2017年感动交通年度人物、甘肃省第二届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十佳”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甘肃省抗疫青年志愿者优秀集体等称号,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奔马雷锋车队九年如一日的善行坚守,更是这座城市对他们真诚付出的肯定。

“我们的宗旨是,车轮滚到哪里,爱心就要随到哪里。”苏彪说,奔马雷锋车队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把雷锋精神传播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爱心驿站: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李永萍

在兰州,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热衷于公益,把这份社会责任,践行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是兰州市城关区爱心驿站公益协会的志愿者。

兰州市城关区爱心驿站公益协会于2008年成立。“当年,汶川发生地震,从电视上看到那么多志愿者深入灾区积极抗震救灾,作为一个四川人,我深受感动,就想以实际行动回馈社会。当时联系了几个热心朋友,千方百计凑款捐助家乡。”协会会长葛修琼回忆说,这就是兰州市城关区爱心驿站公益协会的前身。从此,她带领团队踏上了公益之路,将雷锋精神发扬光大。

目前,协会有志愿者2326人,分设爱心驿站救援队、文艺队、医疗队、助学队、红十字社区服务队、车队、后勤队、宣传队8支小队。共开展大型活动881场,参与志愿服务35240人次,帮扶对象154682人,志愿服务时长211440小时。

数字是抽象的,但这些数字的背后却是一个个鲜活、温暖的故事。

15年以来,仅葛修琼个人参加志愿服务千余次,累计志愿服务211440小时。疫情防控期间,她坚持在防疫一线开展志愿消杀服务,由于长期接触二氧化氯,她脸部过敏溃烂,长期无法治愈。每次,大家心疼她、替她惋惜的时候,她笑笑说,就权当“老了”。

“其实,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她笑着告诉记者,这是她十多年坚持做公益的初心和动力。

采访中,她提及最多的是她“战友”们的故事。爱心送考、春运暖冬行动、绿色蔬菜进万家、看望空巢老人……在葛修琼的手机里,保存的照片几乎都是关于团队志愿服务的。

她边翻手机,边给记者介绍:“每月20日,助学队骨干戴俊超都会给我转账200元,再由我汇入董欣欣(化名)家长的银行账户。”

“董欣欣是我们帮扶的一位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戴俊超操作手机银行不太熟练,所以每次都托我代转账。”葛修琼翻阅和戴俊超的微信聊天记录,多半都是转账记录。

帮扶困境儿童,是葛修琼团队策划实施的“太阳花助爱成长计划”项目,目前团队已一对一结对帮扶453人,至今每月都会为43位未毕业的学生打款。

闫建新是救援分队队长,2017年加入志愿团队以来,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救援搜救等志愿服务。“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闫队长的身影。”疫情防控期间,闫建新始终坚守一线。有次,在运送和分发防疫物资途中,闫建新身体剧痛难忍,被检查出肾结石,但经过简单治疗后,他又投入志愿服务。2021年12月,闫建新被推选为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

“热衷公益的王建武2021年10月加入我们团队,去年,他将自己的越野车和货车全部贡献给团队大半年,用来接送团队志愿者和运送防疫物资,自己既当司机,又当搬运工,不仅自费加油,车还被剐蹭和磨损了不少,但他一次都没推诿过,真的让我们特别感动。”葛修琼动容地说。

36岁的孙智超是一名退役军人,2020年加入志愿服务队。“一个人能干五个人的活”是队友们对孙智超的普遍评价。在疫情防控期间,他每天来回奔波,执勤、运送物资、接送队友……到处是他忙碌的身影。同时,每到一个城市,孙智超都会去献一次血,如今已无偿献血12000cc。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这个团队中,每个志愿者都像他们一样,把帮助他人的雷锋精神注入行动,融入生活,并从中体味幸福,获得成长。

责任编辑:程晓晶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