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自主创新攀高峰
2023-03-04 10:04:19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国华 周丹波 苏家英 谢晓玲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编辑:王丽丽

兰州金川科技园科研人员进行试验。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冯乐凯

金川集团职工参加科技创新成果展示。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俊成

金川科技园三元车间生产现场。

金川集团富氧顶吹炉系统控制室。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俊成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国华 周丹波 苏家英 谢晓玲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龙毅

春雪融融,碧空如洗。2月10日,一场瑞雪后的兰州金川科技园生机勃勃,春意萌发。

高纯金属、贵金属、银产品、电池正极材料……走进兰州金川科技园展厅,一件件或“替代进口”、解决“卡脖子”问题,或填补空白、居于国内乃至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产品和技术,展示着金川集团的“硬核”实力,印证着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壮大,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坚实步伐和责任担当。

2013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川集团兰州金川科技园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和战略举措,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和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这个关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十年来,肩负着金川集团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使命的兰州金川科技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科研人才活力,持续“强身”升级,不断攀登科技自主创新的高峰。

点燃科技创新引擎

伴随着2023年新春的气息,兰州金川科技园一栋三层楼内,“高纯产线改造提升项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

这是兰州金川科技园的高纯金属生产车间。2013年2月5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高纯金属生产车间,详细听取有关高纯金属产品生产、应用等方面的情况,非常关心地询问公司科研经费提取以及科技人员的状况,和现场职工亲切交谈,询问操作人员炉子的温度,询问职工的工作和生活。

当时正在车间操作真空电子束炉熔炼高纯金属的工程技术人员张亚东,如今已成长为高纯事业部研发主管、工程师。

“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金川科技园看到的高纯铜是6N(99.9999%),高纯镍、高纯钴是5N(99.999%),虽说我们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达到这样的水平,但还远不能和世界先进水平并跑。”张亚东告诉记者。

张亚东和同事们加快科技攻关。“高纯金属是指化学纯度在99.999%及以上的金属,高纯金属材料处于半导体芯片产业链的最前端,是促进微电子行业发展的关键材料。”张亚东介绍说,“多年来,该技术主要为日本、美国所垄断,极大地制约了国内微电子产业的发展。我们全力突破技术瓶颈,推动高纯镍、高纯钴和高纯铜制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

如今,兰州金川科技园高纯铜纯度从6N(99.9999%)提升到了7N(99.99999%);高纯镍、高纯钴从5N(99.999%)提升到了99.99995%,产量相比十年前提升了10-15倍。目前,企业高纯铜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5%,高纯镍、高纯钴的市场占有率从2013年的不到10%提高到40%。

“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近十年来依托国家镍钴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功开发高纯金属、银产品、电池正极材料等系列产品30余种,并全部实现产业转化。兰州金川科技园的年营业收入也逐年翻番,增长至2022年的198亿元。”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静说。

不仅如此,兰州金川科技园正在加速开展高纯铁、锰、金、银、铂、钯、钌等材料制备技术开发,以及光伏太阳能电池用系列银粉、增材制造镍钴合金粉等新产品的研发。这些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将进一步打破国际垄断,助推我国半导体领域、光伏太阳能等领域关键材料的国产化进程。

十年时间,兰州金川科技园获得专利授权114件,其中发明专利43件;负责制定国家标准20项、行业标准60项;“新型电镀钯盐及成套电镀液耦合体系的研发和产业化”等3项技术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兰州金川科技园将坚持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持续开展科研攻关,为‘替代进口’‘技术引领’的目标,埋头苦干。”张静说。

搭建引才用才新平台

“企业和科技人员正一起成长。”这是在兰州金川科技园工作了17年的张静最真切的感受,“企字头上一个人,无人则止。”

2002年,金川集团为延伸壮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成立兰州金川科技园公司。2006年,毕业于天津大学的张静成为兰州金川科技园金属化学研究室的一名研究员。

此后4年多的时间,张静和她所在的团队攻克一个个工艺技术“瓶颈”,成功开发14种系列贵金属氧化剂产品,其中12种产品完成产业转化,10种产品投放市场,实现销售收入近2000万元;申请专利10项,其中3项已获得专利号。

2013年,张静担任兰州金川科技园贵金属材料公司总经理,她和同事不断研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同时在贵金属材料公司先一步推进员工持股改革。2022年,张静担任兰州金川科技园公司副总经理。在她和同事的努力下,贵金属材料公司产值由2013年的1500万元增长至2022年的13亿元,见证着兰州金川科技园年营业收入大踏步提升至198亿元。

为了“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兰州金川科技园致力创新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活力——

通过发挥优秀科技工作者“传帮带”作用,开展各类专项培训,与国内外相关院所和企业开展技术交流合作等,全方位用好现有科技人才,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后备力量。

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实行“课题负责人公开竞聘”“研究员双向选聘”,建立完善职称晋升、项目兑现、科技奖励、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分红等激励机制。在贵金属材料公司进行股权多元化改革,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与南京大学、兰州大学、中南大学等建立联合实验室及人才培养基地5个。

……

兰州金川科技园实行由总经理和科研主管领导统一领导、研发中心统一管理、各单位具体执行的科技工作管理体制。“乘着东风阔步前行。我们近年来积极推进实施‘大科研体系’新模式,按照产业特点推行‘课题组—孵化单元—事业部—科技型公司’研产销一体化的创新模式,使创新主体下沉,贴近市场一线,加快产业培育和发展。”兰州金川科技园总工程师马骞介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良好的引才育才用才环境,使得一批批科技人才扎根成长,各展所长,绽放光彩。冶金、材料、化学、化工、电气、环境工程……兰州金川科技园现有员工355人,其中从事研究开发专业人员达115人,专业领域分布广泛,人才济济。

杨晓艳便是其中一员。杨晓艳现任兰州金川科技园研发中心主任,2022年当选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参加工作十多年来,杨晓艳带领团队扎根研发和生产一线,推动金川高纯金属产业向高精尖领域不断迈进,陆续攻克高纯镍钴铜湿法和火法冶金过程中的诸多“卡脖子”技术问题。

对于实施强科技行动,杨晓艳信心十足:“做强优势产业、做优主导产业、做大新兴产业,特别是继续带领团队横向开拓高纯铁、锰、铂等20余种高纯系列新产品,纵向‘延链补链强链’,全力推进半导体芯片原材料的国产化进程。”

“在这里,科技人员的薪酬待遇‘天花板’正在逐渐打破,我们的路越走越宽。”杨晓艳说,如今,兰州金川科技园的科技人员拥有更多归属感和获得感。

迎来加快发展新春天

当兰州金川科技园“高纯产线改造提升项目”正在进行时,在金川集团同样正如火如荼进行着重点项目的改造提升。

在10万吨/年动力电池用硫酸镍溶液提升项目施工现场,数百名施工人员正在加紧进行设备安装。

10万吨/年动力电池用硫酸镍溶液提升项目是金川集团“十四五”战略规划的重点项目,也是企业由“原”字号向“材”字号转型,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项目计划于今年7月竣工投产,将使金川集团具备20万吨硫酸镍的生产能力。与相关项目形成配套系统,可实现年营业收入28.46亿元,为抢抓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提供新机遇。

科技创新是金川集团发展壮大的“传家宝”,更是新形势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星盘”。

金川集团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从创业初期的联合科技攻关,到深化新时代产学研合作、举办24次金川科技攻关大会,从职工技术创新专项基金到重大项目“揭榜挂帅”、劳模(职工)创新工作室……全方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们构建了‘专业化研究机构—生产经营单位—广大一线员工’三层级科技创新组织体系,形成专业领域齐全、创新主体多样、上下游联动、内外部协同的创新生态。”金川集团科技开发部副总经理陈大林介绍,金川集团建立科技投入稳步增长机制,鼓励各经营主体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确保投入强度不低于主营业务收入的3.5%。“2013年以来,金川集团纯研发投入年均增长率达到32.6%。”陈大林说。

在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下,金川集团一批聚焦“延链、补链、强链”的专精特新新材料产业快速成长:金川旗下镍合金公司电池极片用Ni201高精带材产品出口日本、韩国,供给国内大型电池生产企业;精密铜材公司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大口径白铜管生产基地;粉体材料公司覆钴球镍产品占据国内约25%的镍氢电池正极材料市场……

在科技创新的有力引领下,金川集团稳居世界500强339位,中国500强100位,中国制造业500强39位。

“金川集团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创建世界一流企业,谱写中国镍钴工业发展新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幸福美好新甘肃作出新的贡献。”金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永前说。

金川集团的科技创新实践,是我省加快科技创新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建设的生动写照。

十年来,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依靠科技创新催生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升,保持在全国第二梯队;兰白自创区、兰白试验区创新引擎作用逐步彰显;我省自主研发的离子电推进系统、高性能原子钟等应用于我国载人航天、北斗导航等重大工程……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并实现产业化,有力支撑我省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

我省通过平台吸附、项目支撑、实践砺才、改革赋能,营造了有利于人才“稳育引用”的良好发展环境。近五年,我省6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6名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累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87项、经费17.1亿元,培养了一大批中青年科技人才。

我省科技供给能力得到新提升。较2017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75%,技术合同交易额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提高了4.37个百分点;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了6.9个百分点,达到58.2%。

……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包括强科技在内的全省“四强”行动部署,打造西北地区重要的科创中心和人才高地。2022年12月24日,甘肃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暨强科技行动工作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奏响了加快科技创新发展的强音。全省上下牢固树立“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躬身实干,争先进位,努力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奋力建设创新型甘肃,书写新时代科技创新发展的“甘肃答卷”。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