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种下“文化树” 收获“幸福果”——甘肃广电网络公司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纪实
2021-06-23 11:55:31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编辑:王丽丽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侯小宝

一根电视线,让好节目“走进”千家万户;一个大喇叭,让农情信息随时即达;一本电子书,让心灵深处得到慰藉。

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是一种长久的“陪伴”。对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资源匮乏、留守老人和孩子居多的广大农村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对幸福生活获得感的向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这棵“小树”虽早已栽下,但还没长到“枝繁叶茂”。更多的频道、更快的网络、更准的信息、更全的图书,都是大家的所想所盼。

如何让文化服务轻松走进千家万户,是甘肃省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甘肃广电网络公司)长期的目标和重点着手的任务。通过长效运维、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推广等方式的精心“耕耘”,这些“文化树”结出的“幸福果”,正唾手可得。


“户户通”让村民“天天乐”

“老程,家里的‘户户通’看不了,你帮我来看看吧。”“老程,我家也打算装宽带。”……

每天一上班,老程的电话就响个不停。他准备好需要的工具,骑上电动三轮车,开始挨家挨户为村民服务。

老程名叫程生龙,是甘肃广电网络公司古浪县分公司的一名职工,主要负责永丰滩镇的业务维护。多年来,他风雨无阻,不是在电杆上接线,就是在房顶上拉线,还要教村民正确的使用步骤。但老程乐在其中,他说,电视是农村群众排遣孤独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自己的任务就是让他们看得开心。

像老程一样的维护员,遍及我省各地。他们组成了省广电网络公司强大服务网络中的一支生力军。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覆盖主要乡(镇)和行政村的五级运维体系,设村级代办点410个,聘用村级代办员934名。


为解决边远地区村民看电视难的问题,从2012年开始,我省启动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一口小小的“电视锅”,就能免费接收到62套卫星广播电视节目。数据显示,到2021年5月31日,我省“户户通”开通用户数已达5483374户。

可随着“户户通”工程两年质保期先后结束,设备老化、故障率增加等问题开始逐渐凸显。“为了让群众长期稳定的收看电视节目,自2015年起,公司开始全面承担‘户户通’的运维工作。”甘肃广电网络公司市场运营中心副主任韩东升告诉记者,公司通过构建高效的服务体系,严格做到“出现问题有人管,发生故障有人修”。

“现在有了‘甘肃有线’APP,用户缴费、故障报修更方便了。”韩东升说,用户只需要在手机上简单操作,就能立即收到运维人员的预约服务短信,还可以实时跟进工单的处理进度。


为了最大程度的减轻群众的维修负担,省广电网络公司还采取政府购买+契约服务+企业自筹的方式,保障运维资金。农户每年只需支付48元并签订维护合同,就能享受年度内设备故障上门维修服务。

运维成效也十分明显。目前,我省“户户通”用户投诉率控制在1‰以下,用户满意度达到了98%以上。

“户户通”作为最基本的设施,实现了农村地区电视收看全覆盖。但面对群众对更高标准文化服务的需求,“户户通”显然已不能满足。近年来,省广电网络公司先后针对有需求的用户进行无线信号接收升级,加入本地节目。引入高清宽带电视,打造智能操作平台,让高速网络和电视节目同享。


公司还与“学播播”学习平台开展在线教育合作,与爱奇艺公司合作推出甘小果AI智能机顶盒。同时,探索推出数字家庭功能,通过“家庭圈”,所有家庭成员可以随时在电视大屏上进行视频通话,还可通过“贝视通”,打开家长、孩子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桥梁。

“‘户户通’能收看到62套基本节目+市县频道,而高清宽带电视能收看到173套节目。不仅能随时点播喜欢的电视剧、电影,还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韩东升说,由于操作简便、收看免费,不少年纪大的群众仍采用“户户通”,但大部分群众已更倾向高清宽带电视,手机也能连上WiFi实时“冲浪”了。

“三年以上的老用户,宽带+电视一年费用只需要360元,包含50兆的宽带。”古浪县永丰滩镇营业网点工作人员说,低廉的价格、优质的服务,让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轻松就能实现。


“大喇叭”让信息“及时传”

“各位村民,疫情期间不要外出串门,一定要带好口罩,做好防护……”2020年2月初,在全省各乡村,应急广播“大喇叭”又重新开始响起来。甘肃广电网络公司积极配合疫情防控要求,全面开通全省各市州应急广播系统,将疫情防控信息精准地传递到千家万户。

应急广播体系是发布应急信息的“最后一公里”,既是提升国家应急管理能力的民生工程,又是保障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工程。

我省应急广播项目于2018年起开始实施,目前已有20个县(区)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按照平时服务、战时应急的要求,统筹整合城乡公共设施资源开展应急广播服务。


农情信息、惠民政策、戏曲杂谈、天气预报……翻开永昌县新城子镇马营沟村乡村广播站的节目安排表,每天上午九点至九点半、下午四点半至五点,各类节目安排有序。

礼县将乡村大喇叭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阵地,广泛宣传公民道德建设、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尊老孝贤等内容。

……

我省通过探索“大喇叭+”模式,将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农村电商信息发布、致富职业技能培训等活动相结合。使“大喇叭”真正成为群众了解政策法规的“信息站”、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传播文明实践的“好声音”。

“公司力争到2025年,形成‘中央-省-市-县-乡(街道)-村(社区)’的六级应急广播体系。对于灾害事故多发易发频发地区,应急广播平台将于2022年底前全部建成,应急广播主动发布终端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政企事业部董维强说。

面对全面进入乡村振兴的新发展要求,应急广播这一渠道在推进乡村信息覆盖方面也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对此,省广电网络公司结合现有技术条件,提出了打造“乡村振兴广播电视公共服务平台”的设想。基于农村电视的普及性和信息接收的便捷性,通过对涉农信息的采集、开发和利用,有效提升农村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和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通过农村信息化电视系统,村民在家中就能查询村委会公开的信息。农村基层服务站点在权限范围内,可以用字幕、留言和公告的形式向指定用户推送农情和政策信息。”市场运营中心主任刘小宁告诉记者,平台内“村长电视台”“我要上电视”“看家宝”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拉近了和群众的沟通距离。同时,平台还将对接村级各监控点,实现联动报警、留守老人云看护等作用,助力平安乡村建设。

“百草园”让阅读“随时享”

“电子图书太方便了,随时随地都能在手机上查阅需要的技术。”现在,每当遇到种植难题,敦煌市黄渠镇清水村村民魏军魁就会通过“百草园”手机APP查询相关书籍。在专业知识的帮助下,他家葡萄园发生的霜霉病、红蜘蛛虫害等,都迎刃而解。

近两年,敦煌市通过引入“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让农家书屋变成“行走的图书馆”。无论在家还是田间地头,村民都能随时随地畅想阅读。


农家书屋,是群众阅读书籍的重要渠道,数字化的延伸,让知识获取更加灵活便捷。我省作为全国首批启动农家书屋建设试点的省份,推出“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解决了农家书屋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走出了具有甘肃特色的推动公共文化发展之路。

2019年7月,甘肃广电网络公司建设了“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平台1.0版于当年9月上线运行启动。平台集“数字阅读、信息发布、农业培训、教学辅导”等功能于一体。包括“一云三端”,即“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百草园”APP手机端、“百草园”数字图书馆电视端和“百草园”监管集成端。

2020年,平台2.0版正式推出,功能更强大、内容更丰富,使甘肃的农家书屋从16700个村走近2600万人。

丰富的资源,为群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据了解,百草园手机端包括三味书屋、影视、大喇叭等板块,目前已拥有图书18037册/类,音视频15543部/集。平台还与12316“三农”信息服务网等网站建立了链接,群众可以通过平台随时查询农业技术等内容。


同时,甘肃广电网络公司还借助大数据,农家书屋省级平台可实时对用户阅读时段、喜好等进行系统分析,对全省农家书屋的开放运行、活动开展及借阅情况进行实时监测,为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提供决策依据。

现如今,文化的滋养无处不在,“村村有书屋”已经变成了“人人有书屋”。


“公司将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高乡村文化和信息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开辟新空间、开发新市场,为用户提供更优节目和更佳体验,让群众共享网络整合发展红利。”甘肃广电网络公司总经理张增胜说,“今年,公司将加快新一代户户通机顶盒对接,实现2万台新机顶盒在全省推广试用;实施剩余50个县区应急广播项目;加快百草园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国家文化大数据平台对接。”

“技术赋能,创新发展”,甘肃广电网络公司始终坚守这一理念。未来,公司将继续发挥“党媒政网”国家文化企业属性,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为广大乡村群众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广电力量”。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