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金银花开“金银”来——通渭县金银花产业发展纪实
2021-06-22 10:37:08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编辑:王丽丽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金银花,因其耐寒耐旱、药用成分高、经济效益好,被通渭县委县政府确定为助农增收、壮大县域经济的特色产业之一。

近年来,在通渭大地,金银花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大、从大到强,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

试验示范 科学规划

在通渭,种植传统品种金银花的历史可追溯到几十年前,但当时仅作为观赏树种,在农家院落零星种植,没有开发利用其经济价值。

之后,围绕定西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定位,通渭开始积极探索多元化中药材品种,2013年,首次引进金银花27万株,在陇川镇新堡村、马营镇华川村等区域试验种植220亩。试验表明,金银花非常适合通渭气候、土壤条件。2016年,通过对不同海拔区域试种的金银花的产量、品质、效益等综合评估,亩均收益达到3000元以上,所产金银花绿原酸、木樨草苷含量高出国家药典标准1~2倍,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成功的试验示范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撑。

通渭县委、县政府着眼于产业转型升级,提出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逐步走向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思路,按照“一基地两园区”架构,决心将通渭建设成花香四溢、“黄金”遍地的生态产业大园区。截至目前,通渭县已分区域打造总面积达12万亩的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园区,仅种植业年产值可达6亿元以上。

构建机制 强化保障

金银花落地见效,机制保障是关键。通渭县构建了政府主导、龙头带动的组织体系;资金投入、保险保障的政策体系;技术培训、跟踪指导的服务体系;产品研发、市场营销的支撑体系。通过织密织牢产业发展防护网,金银花产业在通渭大地迅速形成规模。

由规划到实施,真金白银投入是基础。五年来,通渭县投入财政资金1.25亿元、发放金融贷款3248万元、吸纳社会资金9191万元,全力支持金银花产业形成集约效益。

种好、种精、种优金银花,田管科技尤为重要。为此,通渭县建立了技术人员包区域,干部包地块的“双轨”责任制,将科技服务牢牢嵌入到金银花栽植管护、采摘销售全过程。同时,分区域开展采花大赛、品质鉴定等活动,让花农在争先中提升了劳动技能,在创优中树立了精品意识。

扩大规模 助农增收

实践反复证明,金银花当年栽植即可见效,次年亩均产值达到3000元以上,第三年进入盛花期,亩均产值可达8000元以上,从第四年起亩均产值可达1万元,连续稳定增收20年,是名副其实的“黄金”产业。

从2017年开始,短短五年间,金银花由试验田走向规模田,在通渭大地遍地开花,面积呈几何数增长,由试验的220亩扩增到目前的12万亩,实现了建设三大金银花产业园区的宏伟目标,全县参与种植金银花农户4.1万户18.5万人,户均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

三产融合 延链补链

产业规模大了,必须拉长产业链条,产业才能强起来。通渭县精准出招,打出了一套金银花全产业链推进“组合拳”。

通渭坚持外引和自建“双弹齐发”,引进山东九间棚集团智力支持,引导通渭县农发公司注资入股,共同打造了金银花全链发展的“王牌”企业——通渭清凉沅金银花产业扶贫开发公司,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8个,带动农户3.2万户,实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合作社带动种植户“两个全覆盖”,开创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园区)+农户”一体发展的新模式。稳固的利益联结模式,让企业、合作社、农户三方,在金银花全产业链条上实现了多方共赢,促进了金银花产业健康发展。

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通渭县同步布局全产业链在通渭的发展。截至目前,通渭县已建成金银花种苗研发组培中心1处、种苗培育基地2个,年产种苗2200万株;建成示范培训基地2.4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9.6万亩;建成烘干加工车间11个;建设总投资1.5亿元通渭县金银花健康产业园,已研发金银花茶、金银花酒、金银花洗涤用品等系列产品16个……

金银花开金银来,绿了山乡富农家。

目前,通渭已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金银花种苗研发培育基地、最大的金银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最大的优质金银花产品生产和销售基地。

金银花,已成为通渭的又一张“烫金”名片,是甘肃中医药产业纵深发展的一枝新桂。金银花产业,也成为通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必将推动三产融合、产城融合,拉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