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探究脱贫攻坚的“会宁模式”
2021-06-21 11:32:17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 编辑:王丽丽

微信图片_20210618150307_副本.jpg

会宁县太平店镇大山川村新农村,2020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微信图片_20210618150257_副本.jpg

会宁县甘沟驿镇田家坪村通过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理念,2020年,实施田家坪生态旅游示范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园项目建设,图为改善后的村容村貌掠影。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瑞

当时光的指针定格在2020年底的那一刻,会宁县16.9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3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这一来之不易的喜人成绩,不是敲锣打鼓求来的,也不是上天怜悯施舍的,而是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以敢死拼命的顽强拼搏精神奋斗得来的。”县委主要负责人如是说。

在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中,会宁县立足实际,守正创新,确立了“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工作思路,通过“达标奖补”推动产业扶贫精准到户,探索出脱贫攻坚的“会宁模式”,得到了省市的肯定推广。如今,会宁不仅成为商贾投资兴业的热土,更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瞄准目标破难题

会宁地处黄土高原陇中腹地,一百多年前左宗棠“陇中苦瘠甲天下”的一声喟然长叹,印证了这里百姓的生活之苦。这里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是甘肃人口、地域大县,也是国扶贫困县和甘肃省深度贫困县。2013年底建档立卡贫困村128个,贫困户37947户、贫困人口16.99万人,贫困发生率31.44%。贫困面广、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农业生产落后、农民收入不稳定、发展资金不足是制约贫困群众产业脱贫的重要因素,也是全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头等难题。

十年九旱,群众吃苦耐劳,这是会宁给外界留下的深刻印象。会宁脱贫靠什么?在县委书记王科健的心中,会宁要稳定脱贫,一要有党的坚强战斗堡垒,二要有稳定可靠的富民产业。形象地说,脱贫致富就是盖房子,没有扎实的根基,撑不住也长不了。

为此,会宁县探索出了“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产业扶贫思路,构建起了“牛羊菜”三大支柱产业体系,乡村面貌发生翻天覆的变化。全县130个贫困村16.99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摘掉了“苦甲天下”的历史标签,解决了困扰会宁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

会宁是农业县,搞种植要看老天的脸色,搞养殖草料从哪来?为了破解横亘难题,会宁县提出“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思路,明确以肉牛、肉羊、蔬菜三大增收产业为主攻方向,提出了“1+N”产业助农增收模式,稳定以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为主的基础产业,以养殖业、特色种植业、家庭工商经营业和有技能、有稳定收入的劳务产业,有效增加贫困户收入;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即:夯实百万亩全膜玉米、百万亩黑膜马铃薯两个基础产业;提升草畜一个支柱产业;壮大林果、蔬菜两个主导产业;优化小杂粮、中药材、亚麻、瓜类等一批特色产业;做强劳务这个增收产业。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到村到户达标全覆盖实施意见》和会宁县肉牛、肉羊、果品、马铃薯、中药材、蔬菜等6个《产业精准扶贫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任务及奖补标准,为扎实推进产业扶贫提供了依据。

达标奖补促实效

“脱贫抓产业、产业抓覆盖、覆盖抓达标、达标抓效益”这是全县的总思路,为了撑起产业扶贫这一民生大业,会宁县把“达标奖补精准到户”作为撬动的杠杆。如何让“达标奖补”激活产业扶贫的一方春水,会宁县探索出了有效的“五挂钩”模式。

坚持“达标奖补”与“一户一策”挂钩。以户均4-6人、纯收入2万元为基准目标,组织帮扶干部与贫困群众面对面沟通,了解致贫原因,分析产业现状和劳力状况,合理确定到户产业和扶持资金,为每户贫困户制定了详细的帮扶措施和脱贫计划,为精准到户到人产业扶贫提供了依据。

坚持“达标奖补”与农民意愿挂钩。按照“达标奖补”政策,充分征求贫困户自愿意愿,有意愿有能力实现达标条件的贫困户,帮助其选定产业,落实到户产业扶持政策,支持自主发展产业;无意愿或有意愿发展产业但难以实现达标条件的贫困户,以入股方式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通过入股分红实现增收。

坚持“达标奖补”与“真种真养”挂钩。按照“扶贫抓产业、产业抓到户、到户抓达标、达标抓效益”的要求,采取“基础补助”和“达标奖励”相结合的办法,合理确定奖补标准,鼓励贫困户真种真养、多种多养。一种是鼓励贫困户先种先养,验收达标后将资金奖补到户;另一种是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种子、种畜禽及地膜、肥料、农机具等生产资料,通过“以物代补”方式落实扶持资金。

坚持“达标奖补”与“见物见钱”挂钩。对于产业发展资金,坚持“种养产业入地进圈获奖补”的原则,在产业达标的前提下实行基础补助,贫困户每引进1头基础母牛,补助5000元,每户最多补助4头;每引进1只基础母羊,补助1只基础母羊,每户最多补助10只;种植全膜玉米、黑膜马铃薯,每亩补助2公斤地膜,黑膜马铃薯每亩再补助50公斤种子,鼓励引导贫困户提升产业规模,增强脱贫能力。

坚持“达标奖补”与“奖勤罚懒”挂钩。坚持达标在先,对贫困户饲养基础母牛5头以上、基础母羊20只以上、能繁母猪5头或年出栏育肥猪50头以上、年饲养蛋鸡500只或出栏肉鸡1000只以上、养蜂10箱以上,种植塑料大棚4座,苹果、核桃5亩以上,中药材、瓜类、小杂粮、露地蔬菜10亩以上,视为产业达标,每户每年享受2500元达标奖励,连续奖励4年,同时享受基础补助,调动农民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2017年以来,全县共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84586.63万元,受益贫困户30720户13.46万人,人均达到6284元,户均达到27535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全覆盖。全县肉牛、肉羊饲养量分别较2016年增长50%、35.5%;完成设施蔬菜大棚种植40732座,露地瓜菜种植18.5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县产业覆盖37115户,其中:肉牛养殖户达到6218户,肉羊养殖户达到9722户,高原夏菜种植户达到5266户。

强基固本笑欢颜

天下安澜,比屋可封。沐浴着乡村振兴的阳光,走进会宁县土高、大沟、中川、韩集、头寨、汉岔等乡镇的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处处房屋崭新、产业兴旺。老杨是丁家沟镇沈屲村有名的养牛专业户,说起自己的养牛历程,他开心地说:“我从2013年开始养牛,刚开始用了6000元买来一头母牛和一头小牛,后来在政府产业奖补政策的支持下,养殖规模不断壮大,迄今为止总共出栏了足有上百头牛,如今日子越过越红火!”

“党的政策好,宣传得也到位,百姓也积极,刚开始挣得少,逐渐每年能挣七八万元到十万元,甚至于二十万元。我带动全村的人养牛,现在村里有七八户都是我带动起来的,养得都很好。”老杨高兴地补充道。

老杨只是会宁县激发群众动能,发展脱贫产业的一个缩影。

值得一提的是,干旱缺水的会宁县通过多方努力,全面落实饮水安全保障政策,彻底打破了“不适宜人居住”的神话。脱贫攻坚实施以来,全县共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项,巩固提升工程7项,引调水工程1项,累计完成投资18.6亿元,实现全县28个乡镇284个行政村1967个自然村农村饮水安全管网全覆盖,打破了长期制约会宁发展的瓶颈,为各项富民产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回首八年脱贫攻坚征途,一场场夜以继日的奋战换来了群众的口碑、满载的殊荣。该县先后获得2015年度甘肃省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正职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优秀等次;全省2019年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优秀等次;2020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我们要总结运用好脱贫攻坚经验,系统谋划思路举措,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经济结构优化上,突出发展大农大旅大商流;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上,加快构建大种大养大产业;在基础设施提升上,重点推进大拓大改大交通;在生态环境改善上,全面布局大河大沟大生态;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持续推动大谋大干大项目;在思想观念变革上,努力实现大闯大新大解放。”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县委书记王科健说。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