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乐为助农“老黄牛” 甘当群众“勤务员”——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获得者魏振乾
2022-09-13 15:51:05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编辑:王丽丽

甘肃农民网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事为本,以百姓利为重。”无论在哪里工作,魏振乾始终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今年43岁的魏振乾,有着两个乡镇13年党政任职工作经历,他常年扎根基层,用坚如磐石的信念、燕子垒窝的韧劲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的蝶变之路。

十三年如一日,魏振乾的付出也得到了认可,2020年被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表彰为“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2021年被省委评为甘肃省优秀党务工作者。今年8月,他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

以百姓心为心 时时处处显为民情怀

2018年,正值脱贫攻坚关键时期,魏振乾被组织任命为甘肃省陇西县菜子镇党委书记。当时,村民对这位上任的“新”书记投来了质疑的眼光,让魏振乾陷入了思考。

人心怎么聚、群众怎么富、乡村怎么治,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巨大挑战。

陇西县菜子镇是典型的农业乡镇,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两不愁三保障”的问题尤为突出。面对这一老大难,魏振乾俯首甘当“老黄牛”的精神,经常穿梭于村头巷尾找穷根、寻出路。

问题锁定,说干就干。

魏振乾开启了每天的“必修课”进村入户走访群众。衡发荣是牟河村最偏远山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三代7口人挤在50多平方米的土坯房里,吃的是救济粮、走的是烂泥路,日子过得一塌糊涂。

当时,魏振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隔几天就带领镇村社干部找衡发荣谈心谈话,讲党的好政策,说身边的新变化,举致富的活例子,慢慢地,衡发荣逐渐“开窍”了。他送政策、送项目上门,给衡发荣家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香菇大棚种植项目。

现如今,衡发荣一家人住着11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大瓦房,通过发展香菇种植,成了村里种植香菇能手、产业基地技术负责人,一年仅种植香菇就收入8万元。衡发荣感慨地说:“是魏书记让他‘活成了人’,是党组织让他过上了好日子。”

以百姓事为本 脱贫攻坚中勇当先锋

衡发荣家只是魏振乾帮扶群众致富的一个缩影。

随着工作的起色,产业结构、人居环境又成为了魏振乾聚焦的又一个重点。他认识到,菜子镇产业结构基本都是传统的种养模式,靠此仅能维持简单生计,难以致富奔小康。

为了改变群众生产经营方式单一的问题,魏振乾走村串巷,倾听民意,提出“四种六养一输出”的发展思路,引导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富民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规划建设香菇生产大棚273座,年产香菇1400余吨,放养黑山羊1200只、苏泰黑猪500头、放养鸡8万只、中蜂6450箱,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了3万亩以上,实现了产业多元化发展。通过不断探索,18个村建起了合作社,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了5万元以上,有效带动了1530户群众发展致富产业,235名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镇3577户15040名贫困群众摘掉了穷帽子,3542户农户接通了自来水,352户农户搬进了新房,看着宽敞明亮的新房子,老百姓露着灿烂的笑容,不约而同地说:“都是党的惠民政策好,我们遇上了一个好书记”。

以百姓利为重 乡村振兴路砥砺奋进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虽然全镇如期实现了脱贫摘帽,但如何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又成为魏振乾新的工作重点。为了提升发展质量,他四处“寻医问诊”,学习先进地区经验,结合实际,探索提出“强村引领、弱村抱团”的发展思路,聚力打造中药材、菌菜、畜禽蛋奶、加工、生态康养“五大基地”,推动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除此之外,在魏振乾的努力下,菜子镇的人居环境,乡村建设也逐渐实现。如今,易地搬迁新房拔地而起,文化广场、民俗馆、党群服务中心相继建成,看着几年来村容村貌发生的巨大变化,魏振乾脸上的笑容像菜子镇田野里的油菜花一样灿烂。

无论寒冬腊月,酷暑骄阳,多少个日日夜夜,魏振乾脚上换掉的一双双“新鞋”,见证了一份份落地的工作。“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老百姓高兴我就高兴、老百姓幸福我就满足。”4年来,面对一张张忧愁的脸庞、一双双期盼的眼睛、一道道未解的难题,魏振乾扑下身子,真心实意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架起了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连心桥”。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