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李进福:让“土豆”走“洋路”
2022-08-16 10:15:18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微信图片_20220815165814.jpg

定西内官营镇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

微信图片_20220815165844.png

马铃薯原原种

微信图片_20220815165836.jpg

村民在安定马铃薯种薯繁育示范基地务工。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摄

甘肃农民网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他让一粒土豆种子从定西走向世界,使这颗承载着定西市安定人与生俱来朴素情感的“金蛋蛋”走出山坳,闯荡江湖。他就是定西马铃薯研究所所长李进福。

为了专心耕耘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工作,李进福不断探索……从网纱隔离、石棉瓦隔离,到高架苗床隔离;从大水漫灌,到精准喷灌、雾培技术;从质蛭石无土栽培基到国内首创椰糠栽培马铃薯;从定西没有脱毒种薯,到32家种薯生产企业,年产脱毒种薯200万吨、微型薯种薯12亿粒以上……

经过20年的不断探索研究,定西市马铃薯原原种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均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曾经的“救命薯”“温饱薯”变成了如今的“致富薯”。“小土豆”华丽嬗变的背后,无不凝结着李进福的智慧和心血。

1 破瓶颈 育良种

“我这辈子就坚持了一件事‘搞土豆’。”今年60岁的李进福说:“目前,土豆种子从定西已漂洋过海,订单源源不断。”

提起土豆,李进福有讲不完的话。

1996年,李进福辞掉了原甘肃农技总站的职务,贷款5万元创立了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这也是甘肃省最早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的民营企业。主要从事马铃薯脱毒种薯和商品薯的生产、组培苗的扩繁、马铃薯脱毒种薯的研发和销售等工作。

“刚开始起步非常困难,员工对马铃薯脱毒原原种不了解,再加经费有限,不能去国内外学习取经,只能自己闷头搞。”李进福说,“一年下来,脱毒苗几乎全部污染,无土栽培产量极低,土传病害危害等诸多问题没有解决,到年底,也没有做出几粒微型薯,研究所的经营陷入困境。”

面对困难,李进福没有退缩,带领员工们潜心研究,经过不断尝试,逐渐突破技术壁垒,解决了试管苗污染难题,开展日光温室栽培试验、试管苗定植成活等技术,让马铃薯原原种产量大幅增加,成本下降,定西马铃薯脱毒微型薯生产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谈起当初的困难,李进福说:“我们做的是开创性的工作,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只有自己摸索,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2 提品质 闯市场

打破技术瓶颈后,马铃薯的各项研究也逐步走向了正轨。

为了提高原原种质量,李进福探索离地栽培技术,杜绝了马铃薯原原种病害的发生,使马铃薯微型薯疮痂病、粉痂病、黑痣病、地下害虫等发病率降为零,达到了出口标准。高质量的微型薯吸引来一波一波的购买商,大大增强李进福的信心。

“回想起我们的首次出口,至今记忆犹新。”李进福说。2009年第一批出口的是9万粒的夏波蒂微型种薯,当时国家对出口企业的要求非常苛刻,外包装用的纸箱,也要由具有进出口资质的企业提供。因为对相关政策不了解,那笔生意还赔了3万多元。

“虽然赔了,但是我很开心,说明我们的产品得到世界认可。”李进福说。

随后,李进福学经验,补短板。把原原种销往埃及、沙特阿拉伯、土耳其以及国内各地。反馈信息显示:中国种薯与荷兰种薯质量相同。

“种薯的出口,证明我们具备了走出国门的技术力量。”李进福自豪地说。

3 强产业 增价值

近十年来,“小土豆”的“出国之旅”打破了当初无人问津的尴尬,供不应求成为新常态。

作为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致力科技创新,坚持科技立业,带领团队不断研究和推广,使安定区马铃薯良种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的洼地效应逐步凸显。他的马铃薯研究所逐渐形成了集“原原种—原种—一级种—商品薯(专用薯)”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马铃薯产业园,成为全国唯一一家马铃薯原原种标准化生产基地,唯一一家微型薯出口基地,全球最大的微型薯种基地,每年有1000万粒远销沙特、土耳其、埃及等国。

“种薯就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芯片’。有了好的品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在市场上就有竞争力和话语权。”李进福说。

当前,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李进福肩负起推动马铃薯脱毒种薯研究升级发展的重担,他采取“龙头企业带产业进村、新型经营主体带农民进社、种植农户带土地进园”和“支部联建、产业联抓、项目联推”的“三带三进三联”模式,推动了当地马铃薯产业发展,打造了集高端品种、高端装备、高端技术于一体的安定马铃薯种薯繁育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群众实现稳定就业,人均年增收2.4万元。

目前,定西马铃薯原原种生产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已建成连栋温室和雾培室1座,日光温室和温网室260座,培育种薯多达103个品种,市场流行的品种有20多种,生产企业达到30多家。“小土豆”在国内外畅销,订单不断。

“产品质量决定在国内外市场走多远,将来无论有多难,我都不会放弃研究,会坚持培育出更多优质马铃薯品种,做强产业链,提品牌促就业助增收。”李进福信心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