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促进防病增产量,活化土壤防退化——我省苜蓿微生物菌剂研发取得重大突破
2022-08-02 10:13:40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胜军 通讯员 李建宏 编辑:王丽丽

甘肃农民网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郭胜军 通讯员 李建宏) 日前,记者从甘肃农业大学获悉,该校草业学院姚拓教授团队首次在国内成功研制出具有固氮、溶磷、促生、抑病功效的苜蓿根际复合接种剂,已被国家林草局列为“2020年重点推广林草科技成果100项”和2022年国家牧草产业体系助力科技特派团帮扶区县牧草产业发展“科技清单”的“牧草产业投入品 ”。此举标志着我省在苜蓿微生物菌剂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苜蓿集饲用、食用和药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是世界上栽培面积最广、最主要的饲草作物之一,被誉为“牧草之王”。长期以来,我省一直是国内优质苜蓿的生产基地。但普遍的苜蓿种植者认为,苜蓿本身具有结瘤固氮增肥土壤功能,生产中需肥量少,甚至根本就不用施肥,造成苜蓿生产管理粗放,广种薄收,单位面积商品产出率低。

有研究表明,苜蓿对磷素、氮素的需求量较大,尤其是磷肥,它不仅是苜蓿生长的必需养分元素,也是优质苜蓿根瘤菌结瘤作用的必需元素。目前,我国的苜蓿标准化生产中,磷肥年使用量一般为900公斤每平方公顷~1350公斤每平方公顷。在某些结瘤状况不好的地块,还要施入相当量的氮肥。这些肥料的投入不仅增加了种植成本,长期大量使用化肥,也给土壤可持续利用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

当前,随着我国化肥零增长行动成效的持续巩固,测土施肥的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已有研究发现,土壤中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含量其实很高,只是绝大多数植物无法将其直接吸收利用,苜蓿更是如此。而破解的有效办法,就是找到激活植物吸收利用土壤自身携带养分的媒介——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

为了探索和利用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资源,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姚拓教授团队在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的资助下,遵循“源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原则,从田间选择符合要求的苜蓿植株完整根系,摘取新鲜毛根及颗粒饱满的根瘤,在实验室中通过各种测试层层筛选,最终按照一定的比例,利用优良的根瘤菌、溶磷菌、生防菌(拮抗病原菌)和分泌植物生长素的菌株通过工业发酵,最终研发出具有“促生、防病、活土”且可供苜蓿生产使用的液体或固体复合接种剂,为苜蓿绿色环保生产提供肥料保障。

经实践测试,该复合菌剂替代半量磷肥处理后,苜蓿的干草产量、粗蛋白(CP)、Ca、P和粗脂肪(EE)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10.6%、16.4%、14.1%、11.9%和4.2%,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分别下降了10.9%和7.7%。该产品在新建植苜蓿草地或磷缺乏草地上使用效果尤为显著。

试验表明,该接种剂不但可以为苜蓿生长提供氮磷元素,调节和促进苜蓿生长、提升苜蓿品质,抑制苜蓿难以防治的根部病害,还可以通过分泌不同的酶来分解植物枯落物,继而活化土壤,增加有机质,提升土壤质量,防止土壤退化。

时下,该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已在甘肃、宁夏、青海、四川、北京、山西、陕西等地广泛应用,为解决当前国内苜蓿生产中接种剂品种单一、促生效应较低的实际问题,保持化肥零增长,推动现代农业绿色发展开辟了新途径。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