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临泽:节水有“红利” 群众得“福利”
2022-05-17 09:46:56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明

甘肃农民网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明

有着“中国玉米制种第一县”殊荣的临泽县,是一个水资源极度匮乏、年均降水量仅117毫米的农业大县。

2021年,临泽县玉米制种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玉米制种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来自玉米制种,已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来源。

玉米制种连年丰收,如何打好农业节水攻坚战、推动现代种业发展迈出新步伐?临泽给出了答案——因地制宜开展深度节水。

临泽是典型的农业大县,现有耕地面积57万亩,农业用水占到全县总用水量的80%左右。该县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玉米制种,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目前全国100粒玉米种子中,有13粒就来自这里。

临泽农业节水,始于玉米制种。地膜覆盖节水在玉米制种产业全面推广运用,逐渐替代了以往传统高耗水农业种植作物。“地膜覆盖能有效抑制水分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调节地温、保持水土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节水增产的作用。” 县节水办副主任刘龙说。

地膜覆盖促进了农业节水增效,但接踵而至的黑河调水让临泽玉米制种产业遇到了发展难题。

地处黑河沿岸的临泽县板桥镇,自2000年黑河向居延海调水后,农田灌溉成了当地群众的“心头病”。“每年开春种田的时候就开始担心水的问题,村与村之间还经常发生争水矛盾。”板桥镇东柳村原村主任李忠对当时的用水困境记忆犹新。

2001年以来,临泽县抢抓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机遇,先后实施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等一批重点水利项目,建成中小型水库11座,改建干支渠700多公里、斗农渠1100公里,改造引水口门15座,有效解决了工程性缺水难题。

与此同时,“总量控制、定额管理”制度的实施,让临泽农业水资源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初始水权的实施和水票制灌溉管理模式倒逼了灌区和农户节约用水。“过去管水用水制度不健全,粗放、无序用水的现象比比皆是。现在在水票制灌溉管理模式的带动下,用水行为进一步规范,浪费水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年均节水4000万立方米。”刘龙介绍道。

“一村一块田”“水肥一体化”……为了破解水资源短缺难题,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实现玉米制种种植、管理、收割全程机械化,临泽县近年来做了很多尝试。

如今,走进临泽县鸭暖镇大鸭村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一行行绿油油的玉米苗下通着一根根手指粗的输水管道,管道滴出的水珠按照设置的标准缓缓渗入玉米苗根部,水肥一体化成为临泽农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2020年以来,大鸭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土地平整项目,实行一户一田和水肥一体化半托管服务,将灌溉和施肥融为一体,把“浇地”变为“浇苗”,让玉米苗喝上了“营养液”,打造出了“节本增效”的农业新模式。“原先一亩地每年需要300元水费、200元化肥钱,现在每亩地只需要花290元,就可以一次性解决浇水、施肥问题。”种植户张忠国说。

临泽县通过“一村一块田”“一企一块田”改革,建成高标准农田40多万亩,推广管灌、滴灌、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面积32万亩,建立了从水源到地头的农田灌溉体系,覆盖取水口、地下管网和地面滴灌等,灌溉水利用系数由2000年的0.462提高到2021年的0.605,农业用水实现了从粗放型漫灌向高效精细化滴灌的转变,水肥一体化玉米制种面积连续多年稳定在30万亩。

农业节水,任重而道远。临泽正在打造全国节水型灌区、节水农业示范区、全国玉米制种强县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