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现在种苹果,技术、品种很关键,12亩果园,换成新晚熟富士,2021年纯收入14万元……”种了30多年苹果的静宁县仁大镇村民高祥太说起自己的“苹果经”有点得意。在近日静宁县举办的2022年第一期“静宁果农”劳务品牌培训暨乡村振兴技能大赛上,这位村里人眼中的“土专家”,得了金牌“静宁果农”称号。
在静宁,技能培训、品种更新只是该县向苹果产业链前端发力的举措之一。
4月23日,记者跟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喜迎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大型全媒体集中采访团走进“中国苹果之乡”——平凉市静宁县采访。静宁县是全国苹果规模栽植第一县,果园面积突破100万亩,近年一直引领全国苹果价格走势。“静宁苹果”不仅是“甘味”农产品的代表之一,还是叫响四方的品牌。该县今后如何做强苹果产业链,记者找到了答案。
“技术+人才”提质增效出精品
“我们离县城近,果园少,但我家的5亩果园,前年卖了6.5万元,去年相对价格低,卖了5万元。”说起苹果收入,静宁县城川镇文庙村果农宋周才有说不完的故事。
宋周才说,苹果卖得这么好,多亏前几年听了技术专家的话,将5亩老果园换成了晚熟富士品种。除此之外,他还参加了县组织的果园技能培训,拿到了“农业技术员”资格证书,成了县里的苹果种植技术骨干。
“现在我也是‘有证书’‘有职称’的技术人才,感觉职业果农也是体面工作。”宋周才自豪地说。
李建明现任静宁县果树果品研究所所长。他说:“苹果产业要做强,必须转变果农的种植观念,加快苹果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强技术指导培训,以农带农,果园才能提质增效,推动静宁苹果业‘链’快速发展。”
换个“新品种”,培育“新农人”,推动了静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也让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有了动力。现在,该县的苹果园产量高、效益好,农民人均苹果纯收入达7300元,是群众的“致富果”“幸福果”。
宋周才以及他家的果园,仅仅是静宁县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样本。
为了打造“升级版”苹果产业,静宁县将持续推动矮化密植种植技术,引种更多新品系,培育技能人才,打造“静宁果农”劳务品牌,使之成为推动全县苹果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助燃剂”“加速器”。
冷链物流 产销服务有保障
冷链储藏区、苹果分选区、农村电商区……采访团走进静宁县德美冷链物流产业园,工人们正忙着对储存的苹果运输、装箱、打包,为已售出的“订单苹果”销单。
“我们产业园是县里的龙头企业,集苹果种植、生产、储藏、检验、销售一条龙服务,是甘肃省首批、平凉市首家苹果交易交割仓库,不仅推动静宁苹果产业转型升级,还给周边果农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德美冷链物流产业园副总经理郭双子说。
近几年,静宁县在加大静宁苹果品牌宣传,加快推进精深加工,形成线上线下、现货期货、内销出口营销体系等方面下功夫,提升价值链,打通转化链,完善流通链,全面推动优势主导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
“以前苹果没处放,成堆放在地里,受气温、环境影响,很快就开始变质。一旦滞销,一堆堆苹果就只能眼巴巴看着放烂。”在该产业园务工的张小平说,“现在苹果放进气调库里贮藏,不仅可以反季节上市,果农还不受损失,收入比以前更好了。”
2021年,该冷链物流产业园储藏苹果9000吨,其中果农占6000吨,该公司产业园自产占3000吨。截至4月中旬,总出库量达85%,预计5月底全部销完。
受疫情影响,静宁苹果外贸出口受限,该公司从外销转入内销。“除了在‘静宁苹果’品牌店销售外,更多的是转档口销售,入驻兰州高原夏菜、深圳、广州等地的批发市场以及电商平台,解决了静宁苹果库存压力大的难题。”郭双子说,“从去年10月份以来,车间一直运转,每天的苹果出产量达30吨。”
在静宁,德美冷链物流产业园只是“静宁苹果”产销对接的龙头企业之一。
为做强苹果产业链,“十四五”期间,静宁县将立足全县产业现状、优势特色等因素,以实施甘肃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为抓手,聚焦建链强链延链补链,促进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真正让苹果产业为乡村振兴“挑大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