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125户搬迁群众,现在过得怎么样?
2022-04-26 11:03:04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编辑:王丽丽

甘肃农民网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2019年6月,泾川县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将全村共5个村民小组125户贫困群众,从“土窑洞”整村搬迁至街道中心区域泾川县王村镇朱家涧移民新村。

3年过去了,他们在新社区过得怎么样?

4月22日,记者跟随“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喜迎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大型全媒体集中采访团来到朱家涧移民新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采访。如今,搬迁户不仅住上了新房子,还有了“菜园子”“大棚子”,家门口增收的富路子。

告别窑洞搬进楼  逐步过上好日子

搬进100平方米的新房,看着敞亮的客厅、崭新的家具、整洁的厨具……58岁的陈巧梅乐呵呵地说,“搬下山3年来,我感觉还像在做梦。”

朱家涧村原是一个深度贫困村,2014年以来累计识别贫困人口99户302人,2017年,在天津市武清区的大力帮扶下,建成朱家涧移民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有安置楼4幢125套。2019年6月整村搬迁至王村街道,2020年整村脱贫“摘帽”。

此前,陈巧梅一家在距泾川县几十公里的山沟里,老两口、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居住在一个“土窑洞”里。“自然条件恶劣、出行极为不便、一家人种地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更别提吃水、教育、就医了。”回想起山沟里的苦生活,陈巧梅仍心有余悸。

如今,该安置点楼房矗立,环境优美,水、电、暖、天然气、仓储用房、便民中心、村卫生所等设施齐全,楼下还有小院子。

“公交车到城区只要10分钟,小孩上学、老人看病就在旁边。”陈巧梅介绍,“告别窑洞住楼房,逐步过上好日子。”

“菜园子”“大棚子”  生产就业有路子

搬出穷山沟,住上新楼房,百姓如何过上好日子呢?

为了“搬得出、能致富、稳得住”,5年来,在天津帮武清区的帮扶下,两地“村企、村村、村与社会组织”主动结对,破解难题。

“天津市武清区投入帮扶资金,先后修建日光温室13座、钢架拱棚235座、温室育苗中心1处。”朱家涧移民新村党支部书朱慧平说。

朱家涧先后引进了“甜瓜”“水培韭菜”“津秀2号白菜”“小兔拔拔萝卜”等新优品种,采取“户种户管”和“合作社统种统管群众分红”两种模式,还选派了2名农业专家驻村推广立体栽培、水肥一体等技术指导,带动村民发展蔬菜产业。

2020年,该地又建成了朱家涧村设施蔬菜园区,并及时搭建产地直销平台帮助销售蔬菜,群众从中收入106万元,有效解决了蔬菜“卖难”问题,提振了群众发展产业的信心。

村民郭彩云一家,就是朱家涧移民新村种植大棚增收致富的受益者。

2021年,郭彩云种了6个蔬菜大棚,收入4万多元。“现在种菜都不用出棚,菜商直接上园区收购,不仅能卖个好价,还不用担心有菜愁销的难题。”说起搬迁以来的生活,郭彩云高兴得合不拢嘴。

如今,在朱家涧村,像郭彩云一样发展起蔬菜产业的村民还有83户。

产业兴,则百姓富。2020年,该县多方流转土地15亩,建成300头规模的“平凉红牛”养殖场,为83户农户寄养基础母牛,户均增收3500元以上。对原迁出去旧庄基统一进行垦复,栽植核桃等杂果经济林1160亩,年底为村民分红。

“菜园子”“大棚子”,生产就业有路子。今年,泾川县通过招商引进平凉金润集团,实施泾汭河川区万亩设施蔬菜集中区王村镇核心区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在有机设施蔬菜生产、分拣、储存、销售上实现闭环,不仅能增强朱家涧蔬菜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还能促进村民致富增收,家门口就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