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我与《甘肃农民报》】那些人 那些文 那些事
2021-12-22 11:17:59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 郭万杰 编辑:王丽丽

文/郭万杰

《甘肃农民报》的《春雨》副刊,是倍受农村文艺爱好者青睐,有着广泛影响力的文艺百花园。她展示乡土作家的创作成果,培育文艺新人;她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担当引领风气的社会责任。一代又一代甘农报领导和文艺编辑,为打造这块品牌洒下了汗水,付出了心血,一大批农村文艺青年通过这块园地发芽起苗,茁壮成长。在甘农报工作期间,我有幸担任《春雨》副刊编辑5年多,期间的一些经历,成为我生命中的珍贵回忆。

刘杰,华亭县马峡镇小学教师。80年代中期,刘杰高考落榜,在情绪低落、精神迷茫之际邂逅了《甘肃农民报》,他喜欢报纸上贴近农民需要的各类“豆腐块”文章,更喜欢《春雨》上活泼清新、有泥土气息的文学作品。从此,他打起精神,重整旗鼓,一边在关山脚下教书育人,一边尝试着给《春雨》投稿。

我至今记得他投来的一篇名为《安电话》的小说稿。作品描绘了改革开放给山乡带来的变化,以及两代人的观念冲突,立意新颖,风格隽永,语言流畅,是篇好作品。《春雨》副刊很快在头题位置予以发表,这对他鼓励很大。从这以后,他的稿件源源不断地从关山深处飞来,有诗歌、散文、小说,也有新闻作品,他的名字也不断在甘农报上出现。如今,多年过去,刘杰一直是甘农报的热心读者和作者,而且通过写作步入了更为广阔的舞台,每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00多篇,并成为省市作协会员。他由衷地说:我能有今天,离不开甘农报的培育,我感谢甘农报这个恩师!

武山县四门乡农民唐亮,一位打工诗人。80年代中期,唐亮从部队转业,回到了农村。今后的生活咋安排?今后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村部订阅的甘农报为他干涸的心灵注入了一股清泉,也让他重新找到生活中的位置。于是,背上行装,走出家门,一边打工增加收入,一边进行文学创作。
在2004年2月17日《春雨》上,唐亮发表过一篇诗歌《妹妹打工归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诗歌是这样写的:

携着城市的风采

装着全家的希望

一路风尘

妹妹打工归来

老槐树下

母亲饱经风霜的昏眼

抚遍妹妹的全身

黄发 T恤 火箭鞋

父亲的棉帽

母亲的棉夹夹

弟弟的学习机

哥哥的养殖书籍

灵巧的双手

一针一线

缝补家乡的贫穷

一年一年

进化乡村的落后

唐亮的这首诗歌,生动描绘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过程中的难忘一幕。他笔下的打工妹,写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动,多么感人!这些年来,唐亮一直坚持创作,坚持给甘农报供稿,前些年加入了省作家协会。

《春雨》上的诗歌、散文、小说,大多土味十足,贴近生活,贴近农民。对收到的稿件,稚嫩点不要紧,只要有才情,有味道,正能量,编辑会尽量修改以后发表。因而很受农民读者欢迎,也团结了一大批农字号的文学爱好者,形成了一支颇具规模的作家队伍。他们常年为甘农报写稿,和编辑保持着密切联系。每当面临紧急任务,编辑常常通过电话向这些作者约稿,从而解决缺稿问题。

2010年8月7日,舟曲县暴发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举国上下立即投入救援工作。为了宣传抢险救灾,甘农报主管采编业务的曹剑南副总编,要求《春雨》副刊马上组织一个整版的文艺特刊。时间紧,任务急,我立即打电话给几位写作快手约稿,结果,不到一天时间,刘杰、刘启舒、高国宴等几位老作者纷纷通过网络传来了稿件。8月10日,《春雨》副刊顺利推出舟曲抢险救灾文艺特刊。期间,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情节,令人难忘:陇南的刘启舒接到电话时,正在外地出差,但他没有迟疑,爽快答应:“我旁边就有网吧,我在网上写好后传给你。”果然半个小时后,我收到了刘启舒写好的一首儿歌《党的关怀暖人心》。

离开甘农报10年了,可每当想起编辑《春雨》副刊的日子,总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感谢甘农报领导对我的信任,使我通过这个平台锻炼了自己,结交了不少农民朋友,也感谢那段日子农民作者对我的大力支持。在甘农报创刊70周年之际,我衷心祝愿甘农报越办越好,为广大农民奉献更多的精神食粮,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甘肃日报社主任编辑)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