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我与《甘肃农民报》】圆梦路上的“引路灯”
2021-12-14 11:12:58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 师玉建 编辑:王丽丽

微信图片_20211201160047.png

师玉建

每次打开曾经让我引以为豪的《甘肃农民报》通讯员证,总会情不自禁想起当初渴望当一名记者的美好梦想和为之付出的努力。可以说,这本珍藏了30多年的小红本本,既见证了一名农村青年为了实现梦想,在故乡那块热土上走村进户宣传推广甘农报和挖掘新闻素材的日日夜夜,也见证了一名农家子弟矢志不渝、成就梦想的点点滴滴。

初中毕业那年,乡上唯一的高中撤销了,上高中要么到十多公里外的邻乡中学,要么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县城高中去上,无论到哪里去上,住校费、生活费、学杂费等开支,对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无奈之下,只能中断学业在家务农。繁重的农活,让梦想当一名记者的我体力难支,不甘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实,只能暗自加油,以期实现自己的梦想。劳动之余,常常仿照报纸和广播上的新闻稿写些稿件寄给县广播站和《甘肃农民报》。从寄出稿子的那一天起,天天都盼着自己的稿件能被电台或报纸采用,但每次都是杳无音信。半年多时间,没有一篇稿件被采用过。失去信心的我感觉可能不是这块料,无数次都想放弃,但又不甘心当一辈子农民,在读书看报消磨时光的日子里,总是有种写作的冲动,就这样,在失落与固执的坚守中打发碌碌无为的时光。一天,我看到《甘肃农民报》招聘通讯员的消息后,喜出望外,急忙写信报了名,并日夜盼望着来自省城的消息。

1984年10月20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这天,我终于收到了甘肃农民报社寄来的通讯员证,兴奋不已的我每天都要把那本印着黄色烫金字的红本本拿出来看上好几遍。特别是听到一些新闻线索后,不论多远,都要赶到现场实地采写后寄给报社。不久,一篇关于农民增收的短讯被《甘肃农民报》刊用,虽然只有短短的50多个字,但看着自己的作品终于变成了铅字,很是激动,觉得离当一名名副其实的记者又近了一步。

为了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只要去县城,我总要到书店去买几本有关新闻写作的书来充实自己。渐渐地,稿件在报纸和电台的采用率也多了起来,我在当地也成了小有名气的“土记者”。每年冬天,是征订《甘农报》的黄金季节,作为报社通讯员,抓好报纸的宣传和征订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整个冬天,我都骑着单车走村串户开展《甘肃农民报》的宣传和订阅工作。对于当时生活条件还不富裕的农村,订阅报纸的家庭很少,刚开始,一个月能订10份报纸就不错了。为了提高订报数量,我就将农民普遍关注的有关种植、养殖和供求等方面的技术和信息剪贴下来,在宣传订报时,供订户学习和参考。同时,将订户需要了解的信息和技术记下来,通过查阅报纸信息和给报社写信的方式,解决订户的问题和困难。我的这种做法,既赢得了订户的信任,也大大提高了报纸的订阅数量,每年都能超额完成订报任务,我也多次受到了报社的表彰奖励。

1987年冬天,我积极报名应征,接兵部队的一位领导在家访时,看了我的剪贴本和通讯员证后,说部队就需要像我这样有写作特长的青年,鼓励我一定要到部队去锻炼。满怀信心的我,在家乡父老乡亲敲锣打鼓的簇拥和欢送中,登上了北去的军列,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三个月的新兵训练,虽然辛苦,但每天都很充实。尤其是班里的军队报刊,成了我训练之余最好的精神食粮。读报之余,也写些简讯和感想寄给军队报刊,并期待着稿件能被报社采用。

半个月后,我写的《处处留心皆新闻》的体会文章被军区《育才报》刊发,这是我入伍后在军报上发表的第一篇稿件。由此,我也成了新兵连的“小名人”。不久,师里组织了一期报道员培训班,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培训。培训结束后,我调到了师后勤部成了一名专职新闻报道员。为了尽快熟悉后勤部队的情况,我深入后勤所属部队,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个月时间先后写了十多篇稿子寄给报社,很快,一些稿件被报纸采用刊登。年底,我因为新闻报道工作成绩突出,荣立了三等功。

后来,我又努力考上了军校。军校毕业后,由于工作需要,虽不再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但一直笔耕不辍,常常在工作之余写些东西,有些在军内外报纸杂志发表了,有些还在军队和地方组织的比赛中获了奖。

作为一名农家子弟,从普通一兵成长为一名军官,我最大的优势就是在痴心写作的路上从未停歇和松懈过。而《甘肃农民报》,在我最失落、最无助、将要放弃写作追求时,给予了我最大的帮助和支持,让我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有了目标和方向。

祝愿《甘肃农民报》在助农、兴农、为农方面更接地气,越办越精彩!(作者系甘肃张掖市人。1987年入伍,上校军衔。已退休,现居陕西省西安市。)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