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闲置老学堂”变身“田园会客厅”
2021-11-25 09:53:30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王甜 王倩 编辑:王丽丽

甘肃农民网讯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王甜 王倩

“丈母娘、高升堂、五三班、知青岁月……”

初进瓜州县西湖镇城北村“回娘家”红色农庄,就被这别具一格又趣味横生的包厢名称吸引了眼球。

要想回顾校园时光,你可以走进五三班;

要想怀念知青岁月,你可以走进知青厅;

要想自己节节高升,你可以走进高升堂;

……

与名称对应,每个包厢都有不同的风格,同样,也吸引了很多游客。

“回娘家”红色农庄修建于2020年,是以乡村风貌、乡村风俗、乡村风味、乡村风情为旅游载体,以吃农家饭、过农家节、购农家品、享农家乐为主要旅游形式建设而成。

值得一提的是,红色农庄的前身是一所闲置小学,从“学堂”变成“农庄”,这里承载了满满的乡愁。

老村长许永红就是其中之一,从他记事起,这里便是村里的中心小学。

这座学校伴随着他长大、读书。后来,又走出去了自己的儿子孙子。

没想到,如今56岁了,学校成了可以经常回的“娘家”。

在许永红的印象里,这座学校是村子里最热闹的地方,学生最多时有400多人。走在村子里,时常能听到琅琅读书声和阵阵欢笑声。

随着不断发展,学校从土坯房变成了砖瓦房,从泥泞路变成了水泥地……

学校越建越好,学生却越来越少。2018年,送走了最后10个学生后,这座承载着几代人青春的学校归于宁静。学校交给了村集体,排列整齐的白杨成了这座学校的“孤独守卫”。

2021年,沉寂了3年的学校重新打开校门,迎来了新机遇。

以“红色美丽村庄”为建设主题,当地村民李艳玲修建了“回娘家”红色农庄,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农家乐”产业。

“修建这个红色农庄不仅是为了延伸产业链,也希望能留住这份乡愁。”瓜州县汇鑫淼回娘家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李艳玲说。

2018年,围绕藜麦、黄豆、小麦、荞麦等小杂粮产业,李艳玲成立了瓜州县汇全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优质小杂粮,并配套加工设备,形成集种植、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特色小杂粮产业链,年生产销售小杂粮2000吨,年销售收入1600万元。

2020年,合作社发展步入正轨,李艳玲便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家优质小杂粮搬到餐桌上,延伸产业链。

当时正值西湖镇城北村全力推进“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农家乐”产业政策支持。

凭着对商机的敏锐嗅觉,李艳玲盘活了村里的闲置小学,修建了“回娘家”红色农庄。

以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改革开放等为题材,“回娘家”红色农庄从内外装修、布局陈设、场室命名、菜品开发等方面,呈现红色历史底蕴和乡村变迁,达到旅游体验效果,实现传承文化。

目前,“回娘家”红色农庄已修建特色农产品展销扶贫馆、路演会议室和12个包间茶室等。在这里,游客品尝的不仅仅是一桌简单的饭菜,而是融合着乡俗、乡情、乡愁、乡味的“文化大餐”。

“这个农庄修建得特别有特色,食物用料新鲜,量足,味道棒,而且来这里也能回味上学的时光,特别有意思。”瓜州县市民白玉文说。

这里已经成了很多游客、老师、学生打卡的地方,开业短短2个多月,“回娘家”红色农庄生意异常火爆,节假日经常“一位难求”,纯收入达到40万左右。

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合作社也不忘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回娘家”红色农庄所需的食材均为周边农户自产直销,从业经营主体、厨师和服务人员也都是本村村民,吸引游客消费还可带动附近特色农产品销售和果蔬采摘等产业,切实拓展了农户增收渠道。

“下一步,我们还将建成珍奇动物养殖区、亲子体验区、农耕体验区和果蔬采摘区,具备文化传承、展销购物、亲子体验、餐饮娱乐、农耕体验、观光采摘等多种功能和业态。”李艳玲说。

被闲置的撤并学校,在甘肃农村并不鲜见。打工潮和城镇化带走了大批年轻人,老人留守的空壳村里,“废弃学校”成了尴尬的存在,这些在农村属于“最漂亮的建筑”,随着人去屋空,静静矗立无人问津。

“老学堂”的出路在哪里?瓜州县正在寻求一些答案——

在广至藏族乡洮砚村,闲置校舍成了洮砚产业基地;在沙河回族乡常顺村,闲置学校成了锦月宫灯扶贫车间;在布隆吉乡九上村,闲置学校成了八宝茶加工车间……

由此,很多空壳学校摇身一变,成了产业发展、文化传承的根据地,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

瓜州的这些尝试,或许可为全省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些可鉴之资。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