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钰琴

玉米是景泰县农业的重要支柱,也是当地农民的主要增收方式。但长期以来,种植方式较为传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如何吃干榨净让“一颗玉米”发挥最大价值,成为景泰产业发展的主要难题。

“十四五”时期,景泰县深耕玉米产业发展沃土,通过政策扶持、科技赋能、产业融合,建设国家玉米制种大县,实施10万亩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推动玉米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升级。“一颗玉米”增值的旅途,正是景泰县玉米产业走向现代化发展的生动缩影。

春生——一颗玉米种子

种子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景泰县的玉米制种产业起步早、发展较为成熟。

在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的万亩制种玉米种植基地里,多台玉米收割机联合作业,沉甸甸的制种玉米加速归仓。“今年我们农场总共种了一万亩制种玉米,通过前期的测产,大多数品种籽粒每亩在400kg以上,较往年有所提高。”甘肃农垦良种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部副经理刘晓东介绍。

目前,该公司培育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品种30个,其中玉米品种25个,为景泰种业发展写下亮眼答卷。

这并不是个例,如今,景泰还有3家玉米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共计建成成套加工线6条,近三年共选育78个品种,审定玉米新品种67个,累计在我省推广面积达510万亩,生产的玉米种子远销国内各地。2022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玉米制种大县。

夏长——种植技术提升

今年,景泰县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32.94万亩。支撑这一规模的背后,是种植技术的持续升级。

为提升土地产能,景泰县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综合治理盐碱地,有效盘活撂荒地,为玉米种植拓展了空间。在种植方式上,当地积极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改变传统大水漫灌模式,普及以水肥一体化为核心的适水密植精准调控技术。

技术革新成效如何?近日,在景泰条山农场的玉米种植基地内,一项玉米种植新技术完成了测产验收。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常务副站长、副研究员谭雪莲介绍,测产结果表明,“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技术体系”应用效果明显,实现了“三升三降”,节水30%,有效抑制土壤的盐碱化;氮肥利用率提高了20%—30%,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同步提升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经专家组籽粒直收现场测产,此次进行测产的豫单1851玉米,籽粒直收亩产达1296.5公斤(折合14%籽粒含水量)。这对于推动景泰玉米产业化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秋收——多元化产品供给

“今年我种了260亩甜加糯玉米,这是孜然套种。一亩地的收入比大田的玉米要翻番,收获后,外商老板就全部拉走了,不怕没有出路,经济效益还是挺高的。”喜泉镇北滩村种植户达文刚说。

聚焦种植一线,除了大田玉米种植外,景泰县玉米种植种类开始呈现多元化种植趋势,近年来制种玉米面积稳定在3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一条山、芦阳、中泉等乡镇,带动农户2500户,户均增收1300元;10万亩青贮玉米主要分布在寺滩、喜泉等乡镇。

从过去的大田玉米种植到现在制种玉米、青储玉米、甜糯玉米等逐渐实现市场端多元产品供给,这寻常的玉米,如今正成为景泰县农业转型升级、强县富民的金色纽带。

冬望——产业链打造

初冬时节,玉米收割也已进入尾声,甘肃金谷源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2万吨玉米冷冻穗真空穗深加工项目”已经投产运行。

“我们这个项目主要是对鲜食玉米进行高温杀菌和冷冻保鲜处理,方便食用过程中实现加热即食。”项目负责人刘志军介绍,该项目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计划带动糯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以上,预计每亩可增收500元。

如今,在景泰,一颗玉米的“旅途”已变得很长很长,从一粒种子到一条产业链,从一片农田到一个品牌……玉米被“吃干榨尽”的尽头连接着“农头工尾”。

一颗小小的玉米,在春夏秋冬的轮回中,见证了景泰玉米产业的升级转型,也正悄然重塑着景泰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路径,进而唤醒了乡村振兴的更多可能。

责任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