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51119164512_139_29.jpg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杨蕊 文/图

立冬刚过,环州大地寒意渐浓,环县车道镇苦水掌村却处处洋溢着温暖与活力。11月8日上午,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由返乡青年李红霞牵头打造的“小厨作坊”正式揭牌。这座占地六亩、集特色小吃展销、农产加工体验与乡土文化展示于一体的综合空间,不仅成为当地一处新晋人气聚集地,更探索出了一条以“特色美食+电商赋能”推动乡村振兴、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可持续路径。

巧手焕新生

走进小厨作坊,一股浓郁的食物香气扑鼻而来:大锅中的羊肉臊子面热气腾腾,粘糕软糯香甜,辣子油色泽红亮,每一道小吃都承载着环县人的味觉记忆;货架上则整齐陈列着村民自制的萝卜干、石磨荞面、杂粮礼盒等农副产品,琳琅满目;院中回荡的道情皮影戏唱腔,更为整个空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在忙碌的操作区,56岁的梁艳萍正利落地将一碗碗臊子面端到客人面前。她原是朱吊渠村的普通农妇,如今却成了小厨作坊的“技术骨干”。“真没想到,我做了半辈子的家常饭,现在不仅能挣钱,还能让外地人尝到咱们地道的环县味道。”她说。

像梁艳萍一样在这里重拾价值的农村妇女不在少数。她们从前多是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如今却凭借一双巧手,将日常烹饪变成了增收技能。小厨作坊不仅为她们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更让她们在参与制作、经营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与归属感。这里不只是一个美食工坊,更是一个连接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市场的平台,让农家妇女真正从“灶台”走向了“平台”。

电商闯新路

小厨作坊的成功运营,离不开李红霞对电商模式的深入探索与实践。这位土生土长的环县姑娘,大学毕业后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将目光投向了农产品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最初只是试着在网上卖些家里的杂粮、干货,没想到越来越多人喜欢。”李红霞说,“特别是我们村民手工制作的辣子油、萝卜干,复购率特别高。最近这几个单品销售额已经突破60万元。”

随着订单量的增长,她意识到,单纯销售原材料附加值有限,只有通过加工提升价值、打造品牌,才能真正带动农民持续增收。于是,她开始组织村民统一标准、统一制作,将本地优质的羊肉、胡麻、荞麦等原料,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商品。她特别注重保留传统工艺,比如坚持使用石磨加工荞面,由村里经验丰富的妇女亲手制作,确保每一款产品都保留着“环县味道”的纯正与地道。

为了拓宽销路,李红霞积极对接各大电商平台,并尝试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等新形式。她不仅把产品卖给了全国各地的个人消费者,还与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让环县的农特产品登上了更广阔的舞台。如今,“小厨作坊”已成为当地农产品“出村进城”的重要枢纽,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加入,形成了“农户提供原料+统一加工制作+电商平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共富新机制

李红霞的创业之路,始终与带动乡亲共同致富紧密相连。她深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只有让农民真正参与其中、从中获益,产业才能持久,乡村才有活力。

为此,她探索建立了灵活的“农户+工坊+市场”合作机制。农户不仅可以到小厨作坊工作,领取工资,还可以将自己种植、养殖的农产品直接供应给工坊,由工坊统一收购、加工和销售。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农户“卖难”问题,又保证了原料的品质与稳定供应,形成了良性的利益联结。

“目前我们已带动120多户农户参与,其中固定参与的妇女有20多人,人均年收入能达到3万元左右。”李红霞说,“更重要的是,大家不仅是生产者,更是共建者。看到自己做的辣子油、萝卜干被全国各地的人喜欢,那种自豪感是拿钱都买不来的。”

村民杨楠就是受益者之一。她家种植的荞麦以往只能低价卖给商贩,如今直接供应给小厨作坊,收入提高了近三成。“现在种地更有奔头了,知道种出来的东西不愁卖,还能卖上好价钱。”

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集群发展;从零星的地方特产,到形成规模的产业链条。李红霞用她的坚持与智慧,为环县的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我希望将来能有更多村民加入我们,让环县的味道走得更远,让乡亲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李红霞说。

责任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