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在舟曲县茂密的丛林深处,一株其貌不扬的野草,静静等待了千万年。直到现在,它才被人类真正“认识”,并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舟曲韭(Allium zhouquense)。
近日,甘肃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布消息,其与西北师范大学联合科研团队在保护区内发现一种独特的葱属植物新种,并正式命名为“舟曲韭”。该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植物分类学期刊《Phytotaxa》。

时间回溯到2023年8月的一次常规野外考察。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科研团队与插岗梁保护区管护中心工作人员,穿行在海拔三千多米的崎岖山路上。
“那天我们整整走了一整天,专挑人迹罕至的地方去,就想着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偶然间就发现了几株开着紫色小花的葱属植物。”科研团队成员白增福在电话采访中回忆道,“叶片和叶鞘的背毛、花的形态都很特殊,当时脑海里就浮现出‘至少是个新纪录’的想法。”
随后,团队谨慎地采集了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了近一年的精细比对工作。“我们与海量的文献及标本库数据进行精细比对,在显微镜下测量每一个部位的数据。”白增福说,“经过反复比对,发现这个植物的花丝基部内外轮均有锯齿,这是它和其他葱属植物最大的区别,最终我们确信它是一个新物种。”

新物种命名延续了发现地烙印。以“舟曲韭”命名,在科研人员看来,这不仅是对地理来源的标注,更是将舟曲推向全球植物学研究视野的一张“科学名片”。
“至今只有舟曲发现该物种,国内同行也未在其他地区找到。”白增福表示,舟曲作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复杂地貌孕育了丰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此前已陆续发现舟曲黄芪、舟曲柳等多个新物种。
“保护区就像一所学校。把学校管理好,里面的每一个‘学生’也会得到有效保护。”白龙江插岗梁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监测科负责人王建华形象地比喻。他指出,保护区现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4种、二级29种,而“舟曲韭”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舟曲的物种多样性,是生态保护成效的明证。
一个新物种的发现,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
“正是因为这里生态环境优良,没有人为破坏,才让这类狭域分布的新物种得以存续。”王建华说。
目前,保护区已计划加强对“舟曲韭”分布区域的常规监测,进一步摸清其种群状况。而在科研层面,这一新物种的出现也开启了新的研究方向。“它将是研究此类葱属植物的重要代表物种。”白增福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