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彭晓龙

“十四五”以来,正宁县紧扣黄土高原生态优势与地域特色,以柴胡、丹参、大黄等道地药材为主导产业,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推动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让古老的岐黄文化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药动力”。2024年,全县中药材总产量达4800吨,产值突破1.2亿元,产品远销安徽亳州、河北安国等全国大型药材市场,逐步实现从“零散种植”向“规模经营、品牌发展”的华丽转型。

正宁县依托海拔适中、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自然条件,重点发展黄芪、党参、金银花、柴胡等道地药材,形成“北部山区黄芪党参种植带、南部川地金银花柴胡种植区”的产业布局。今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53万亩,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8个,总面积2.5万亩,包括宫河镇南庄村500亩绿色标准化示范基地、山河镇解家川村千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覆盖全县的规模化种植网络已初具规模。

在宫河镇南庄村的丹丹红种植家庭农场,300多亩药材基地里,丹参、柴胡、生地大黄等10多个品种长势喜人。农场工作人员苏雅娟介绍:“今年柴胡和丹参按照往年价格,全年产量可达350吨、产值120万元。”这样的成功案例并非个例。正宁县创新推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培育种植大户79户、家庭农场1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9个,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带动69户农户参与种植,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药农们从传统耕作转向现代经营,真正实现“一缕药香,富了一方百姓”。

产业要发展,政策是关键。正宁县将中药材产业作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强化组织、政策、科技“三大引领”,创新推行“企业+科研”模式,盘活撂荒地、疏林地等资源,突出“特”“优”战略。与甘肃中医药大学合作建立中药材种植技术研发中心,引进新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和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统一供苗、施肥和管理,实现降本增效。

为破解“种植易、销售难、附加值低”的难题,正宁县引进甘肃本草源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建成集清洗、切片、烘干、包装于一体的初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3000吨。同时,甘肃省步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新建两条中药饮片生产线已全面投产,年产饮片3000吨,年销售收入9000万元,业务覆盖全县医疗机构并辐射周边地区。这些举措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让药材从“田间到车间”无缝衔接,确保农民收益稳定增长。

正宁县的中药材产业不仅是绿色富民产业,更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通过品牌化运营,该县加快推进中药材品牌建设,以“双绑双带”机制(绑企业、绑市场,带农户、带产业)为核心,深化产学研合作。2024年,全县中药材产值1.2亿元中,品牌产品占比超60%,远销全国市场。

通过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三化联动”,正宁县中药材产业正稳步走在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为农民增收、乡村繁荣注入持久动力。2025年,全产业链预计新增就业岗位500个,带动更多农户共享产业红利。

责任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