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通过创新开展‘村村联合’‘土地托管’‘共富车间’等模式,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12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5.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在省政府新闻办11月14日召开的相关新闻发布会上,金昌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赵小庚如是说。

“十四五”以来,金昌市全力推进全省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和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奋力打造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金昌样板”。
“我们坚持强工促农、强城带乡,统筹推进‘六融一体’,以制度创新破题、以实践突破开路,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金昌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赵小庚说。
在具体实践中,金昌市深化城乡空间融合,坚持规划先行,率先实施乡村规划师制度,以中心城区为辐射源,沿交通干线打造串联城乡的发展主轴,同步整合农业产业融合带与生态文旅融合带,划分城区功能优化区、近郊产城融合区、远郊生态涵养区三大功能板块,再以各乡镇驻地、重点产业园区、中心村为支撑节点,形成“核心引领、轴带联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空间体系,推动城乡空间功能互补、要素流动协同发展,以区域联动带动城乡深度融合,永昌县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大幅跃升,金川区入围西部百强区、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十强县”。
如果城乡空间融合是“形”,产业融合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神”。金昌市深化城乡产业融合,坚持“工业赋能农业、农业承接工业红利”双向互动,创新开展链主企业带镇、龙头企业带村行动,引导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出资成立公司,构建村集体经济发展“共同体”。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土地全托管、半托管、订单式托管,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村集体与农户实现“双增收”。打造吨包袋“共富车间”模式,构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企业订单”经营模式,带动群众每年增收3.5万元以上。通过创新开展“村村联合”“土地托管”“共富车间”等模式,全市村集体经济收入由2020年的12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5.4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1,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此外,金昌市还深化城乡生态融合,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全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与环境综合治理。“十四五”以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4.37万亩、沙化土地综合治理56.59万亩,地表水国考断面水环境质量稳居全国前列。加快建设国家“无废城市”、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全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全省乡村建设整市推进等试点城市,景城一体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金昌市乡村清洁条例》,探索建立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机制,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100%,金川区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示范县(区)称号。
金昌市聚力深化城乡服务融合,坚持普惠共享,创新打造“五融共建”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对城乡校区全面重组,教育资源配置持续优化。深入开展县乡村三级诊疗,获批国家级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试点城市。探索建立一个平台、两轮驱动、双向发力“122”就业服务机制,金昌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零工市场供求分析工作城市。突出关注一老一小,建立“医养融合”养老等机制,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40.3张、每千人口托位数4.57个,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建成全省首个公办托育服务中心,成功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持续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开通务工便民公交专线,县区均被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创建县。
“下一步,我们将聚力打造共同富裕的幸福之城,着力缩小城乡‘三个差距’,以城乡融合为笔、共同富裕为墨,书写城乡共生、区域协调、人民幸福的崭新篇章。”赵小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