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马吉志 海燕燕 周建博 马瑞俊博 文/图
初冬时节,广河县官坊乡石磊村的山间蜂箱错落、圈舍牛羊肥壮、田边菜园翠绿。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以“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电商、小服务”为突破口,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指导、资金助力,让“小产业”变成群众增收的“大引擎”,绘就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走进石磊村,最先入耳的是山间的“嗡嗡”蜂鸣……这是村民马进礼的“甜蜜事业”正在运转的声音。只见他头戴防护面罩、手戴薄纱手套,躬身站在蜂群中,小心翼翼掀开蜂箱盖,轻轻抽出爬满蜜蜂的巢脾。阳光洒在黄澄澄的蜜蜡上,泛着温暖的金芒;几只工蜂围着他的指尖轻转,他却毫不在意,凑近巢脾仔细查看蜂王产卵情况,还不时用小毛刷拂去多余的蜜蜂。

“我养了十二三年的蜂,刚开始养着十几窝,这几年养到了一百多窝,夏季拉着蜂到甘南、民勤、马寒山等地去养蜂,一年能产蜜2000多斤。”马进礼告诉笔者,土蜂蜜50元一斤,有茴香蜜、山花蜜、党参蜜三种;意蜂蜜20元一斤,有茴香蜜、山花蜜两种蜜,一年能卖十万元左右。
从十几窝蜂箱到一百窝,再到计划明年扩至两百窝,马进礼的“甜蜜事业”越做越大,背后是石磊村党支部为“五小产业”量身定制的扶持政策。针对发展“五小产业”的农户,村里推出了资金奖补“托底”、技术培训“赋能”、小额信贷“输血”等核心支持措施。
“今年国家补贴了4500元,以后想着再多养些蜂,把蜜蜂产业做大做强,发家致富。”马进礼说。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截至目前,石磊村已累计发放“五小产业”奖补资金10万余元,组织技术培训30余场次,覆盖村民100余人。

“五小产业”不仅鼓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改了村子的“旧模样”。以前闲置的宅基地,如今变身成整齐的养殖棚;以前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守着家;村里的道路拓宽了、路灯点亮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里除了传统养殖外,还有蜜蜂、草鸡养殖、农家乐、榨油坊、小卖铺等,尤其对蜜蜂和草鸡养殖乡上有奖补政策,蜜蜂养殖一箱奖补150元,草鸡一只奖补200元,群众特别高兴。”石磊村党支部书记妥虎说,今后积极带动群众养殖蜜蜂、草鸡等,改善养殖规模,继续增加群众收入。
未来,广河县将计划整合全村“五小产业”资源,成立专业合作社,通过“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销售”,把分散的“小产业”拧成“大合力”,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乡村振兴的底气更足、路子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