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辛玉琼)近年来,临洮县锚定“牛业兴县、养殖富民”目标,通过政策精准滴灌、模式创新突破、龙头强力引领,推动牛产业从“散养零星”迈向“规模集群”,实现养殖效益、产业能级、群众收入的三重跃升,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牛动力”。

政策筑基 产业发展“有活水”

“从2头牛养到18头,年收入超5万元,多亏了‘投母还母’政策和‘牛羊超市’!”峡口镇党家墩村养殖户宋国军的话语,道出了万千农户的心声。为破解养殖户“缺资金、缺良种、缺技术”难题,临洮县构建“奖补+金融+保险”的政策支撑体系。

在产业奖补扶持上,实施“分类奖补”机制:对2025年三类户引进300公斤以上西门塔尔基础母牛每头补助1.15万元,新建30平方米以上养殖暖棚每座补助4000元;截至目前,落实1207.3万元补助,惠及14122头能繁母牛、50120只能繁母羊的饲养户。金融服务同步跟进,协调发放养殖贷款1.5亿元,兑付贴息50万元,将贷款利率与企业守信挂钩,让养殖户“贷得到、用得起”。风险保障方面,2025年已为10470头奶牛、6251头肉牛投保,846户农户受益,彻底打消“养牛怕风险”的顾虑。

模式创新 多元发展提效能

在模式创新中,临洮聚焦产销两端,让科学养殖成为破解效益瓶颈的“金钥匙”。在规模养殖上,峡口镇构建“产业联合党委+农投公司+村集体+养殖户”模式,打造党家墩村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六统一分”管理——统一规划建设、统一饲草供给、统一技术服务,分区分户饲养。

“投喂、饮水全自动化,防疫消毒有专人管,规模大了反而更省心!”养牛20年的文乾峰搬进小区后,正计划扩大养殖规模。如今峡口镇2000多户养殖户撑起1.4万头饲养量,13个规模养殖场带动185家养殖大户抱团发展。

在技术推广上,衙下集镇的赛牛大会成为“乡土练兵场”。丰收时节,16头“牛明星”同台比拼体型、膘情,下何家村养殖户常正吉的肉牛摘得“牛王”桂冠:“和行家比一比才知道,科学配种、精准饲喂多重要!”这场大会不仅是丰收庆典,更搭建起技术交流平台,配合畜牧兽医站的常态化培训,让西门塔尔冻配改良等技术走进寻常养殖户家。

全产业链支撑同样亮眼。临洮推进粮改饲项目,种植优质饲草10万亩,建成集中连片500亩以上饲草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加工制作青贮微贮饲草100万吨,既降低养殖成本,又让玉米种植户户均增收500元,实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

龙头引领 “三化”转型见成效

作为县属国企,洮润牧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扛起“领头牛”重任,构建“政府+龙头+农户”的产业格局。“2024年公司存栏1700多头,出栏1200多头,通过‘投母还母’模式带动445户农户增收。2025年投放500头基础母牛,预计每户每头增收2000元。”副总经理靳培军介绍。

民营合作社同样发力。亨达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农户+快手平台”模式,年提供良种母牛2000余头,回收羔羊每只比市场价高200元。负责人唐海丽说:“从选种到销售全链条服务,就是要让老百姓养得放心、赚得踏实!”如今全县形成“国企领航、合作社跟进、农户参与”的三级体系,推动“弱散小”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转型。

临洮始终将“养殖富民”作为核心目标,让产业成果真正惠及群众。“政策扶一把,技术带一程,养牛成了咱的‘铁杆庄稼’。”峡口镇养殖户宋国军的话道出心声。如今临洮牛产业带动2.5万户养殖户参与,通过“基础户支撑、示范户主体、标兵户引领”体系,让不同规模养殖户各得其所。

从政策扶持到模式创新,从龙头引领到民生共享,临洮以牛产业为笔,在乡村振兴画卷上写下生动注脚。

责任编辑: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