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志斌 汪龙琦
眼下,正值中药材采挖关键期,在漳县贵清山镇的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户们抢抓晴好天气采挖中药材。田垄间,说笑声、劳作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幅产业兴旺、农兴人和的动人画卷。
近年来,漳县贵清山镇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优良生态与适宜气候,将中药材种植确立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通过深入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发展致富带头人+农户”发展模式,逐步构建起“支部引领、能人带动、资源整合”的多元发展机制。这一机制不仅打开了群众的“致富门”,拓宽了家门口的“就业路”,更有效实现了“党建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增收”的良性循环。
今年,贵清山镇党参、黄芪、当归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3万亩。随着药材市场持续向好,每日,贵清山镇劳务市场便迎来本镇及周边乡镇村民逾2000人,大家踊跃前来寻觅务工机会,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中药材产业的蓬勃发展,真正铺就了“产业有势头、就业有岗位、群众有赚头”的富民新路。
中药材产业既深植于传统种植户打下的厚实根基,又吸引着青年人才返乡创业。今年,“零零后”任军义在柯寨村规模种植党参30亩、当归20亩。采挖时节,蹲在田埂边的他拾起几株新出土的党参,轻掸泥土,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瞧瞧这党参,根茎粗壮,浆汁饱满,今年亩产少说也有1000斤,眼下行情正好,品质上乘的鲜党参每斤能卖18元左右,普通的也有12元左右,收成真不错。”任军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