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杜宁生 文/图

今年以来,康县铜钱镇紧扣“五区党建”主线,以“一强三引领”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推动“一线三流域一中心”产业布局落地生根,执起“三色笔”,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融合、群众增收的振兴之路。


农区“描”富路 产业融合沃土生金

走进双河流域,梯次茶园绿浪起伏。铜钱镇茶叶产业联合党支部推行“党建+茶叶产业”发展机制,创新实施“鲜叶交运入股分红”模式,茶农除鲜叶款外,还可凭交运量获二次分红,收入实现叠加增长。

目前,全镇高标准管护茶园超千亩,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强村富民的“黄金叶”。康阳公路沿线:“党支部+合作社+能人大户+农户”模式遍地开花。云岭农产品加工中心内,机器轰鸣,新鲜的茶叶在炒锅里翻滚,被精心加工成清香四溢的干茶。该中心与全镇13个村签订收购协议,通过统一加工、包装、线上线下销售,形成全产业链条。

截至目前,带动全镇300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1500余元,成为串联全域农特产品的“中心枢纽”。后河流域:“千亩老黄豆示范基地”与“千亩樱桃观光园”相映成趣。通过“党支部+村集体+农户”模式,撂荒地整治与粮食生产、农文旅发展深度融合,天麻、食用菌等特色种植协同推进,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生。


林区“绘”新卷 生态经济点林成金

白杨坪村的山林间,康县万超家庭农场的肉牛体格健硕。“党支部帮我们找路子、办手续,家庭农场越办越红火。”负责人高兴地说道。

通过“党支部+能人大户+农户”模式,该农场年出栏肉牛120余头,产值约150万元,带动7户脱贫户稳定务工,成为林下经济的亮眼名片。张朋流域的“猪上山、鱼下河、菌进林”的生态立体模式引人注目。益康生猪养殖场、“醉八仙”酒坊、老品种玉米基地协同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实现生态与效益双赢。

在守护青山的同时,铜钱镇依托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建立环境卫生长效整治机制,通过“道德红黑榜”“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等载体,引导群众共治共享,让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底色。


景区“添”神韵 文旅融合山水流金

低垭云海游客接待中心观景台上,游客沉醉于云卷云舒。“我们成立联合党支部,统筹公安、卫健、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低垭云海乡村旅游联合党支部书记介绍。

接待中心内的石磨豆腐加工厂,传统石磨与现代化设备相映成趣。依托联农带农机制,本地老黄豆实现统购统销,精心推出“铜钱豆腐宴”已成为游客品味当地的特色名片。“云海驿站”中,便民服务、应急救援等“六支队伍”随时待命。

“从行李寄存到路线指引,我们提供‘一站式’服务。”党员志愿者微笑道。该平台已为周边农户提供就业岗位20余个,联动120余户销售农特产品,户均增收1000余元,让群众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同时,镇村还深入挖掘马家寨、魁星楼等文化资源,通过民俗展演、文艺采风等活动,让传统文脉成为旅游新亮点,助力群众增收,增强文化自信。

铜钱镇这片热土,云海鎏金,茶园、养殖场、观光园在暮色中交织成一首田园诗。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党建执笔,正以组织之力蘸取实干之墨,奋力书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铜钱答卷,绘就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


责任编辑:杨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