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居民想找个地方聊聊烦心事、办点急难琐碎小事,常常不知道去哪儿。现在,走进平川区任何一个社区的红色驿站,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下午四点半,孩子们在“爱心课堂”里由志愿者陪着写作业;隔壁的“健康角”,社区医生正给老人量血压;便民工具箱前,居民登记一下,就能免费借把锤子或梯子用用……这些都源于平川区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一系列举措,把红色驿站建在居民家门口,成为居民爱来、常来的“暖心窝”。

功能集成:从“一间房”变“万事屋”
红色驿站绝不是摆张桌子、挂个牌子的“空壳子”。它面积不大,但“五脏俱全”,精准对接居民日常需求。基础服务不打烊。每个驿站都标配“一站式”服务台,提供党务咨询、民意收集、工具租借(全区驿站已累计借出工具超过2800次)、应急药箱(补充药品超过400批次)等。长征路街道的驿站里,光打气筒一年就服务了600多人次。特色服务解民忧。针对双职工家庭的“四点半难题”,兴平社区的驿站开设“彩虹课堂”,招募12名党员教师和退休干部志愿者,累计为150多个孩子提供课后托管和作业辅导。电力路街道的驿站则开辟“数字生活区”,党员志愿者手把手教会200多位老人使用智能手机挂号、缴费。
力量汇聚:从“社区干”到“一起干”
驿站为啥能这么“能干”?关键是它把各方力量拧成了一股绳。机关党员下沉。全区已有89家驻区单位党组织、超过2200名在职党员到社区驿站报到,认领了政策宣讲、环境整治、扶贫帮困等“服务菜单”130多项。去年,通过驿站平台,协调解决了小区停车难、垃圾清运不及时等老大难问题47个。社区能人上手。驿站成了孵化社区达人的基地。比如,在颐景社区,退休法官老张牵头成立了“老张调解室”,成功化解邻里纠纷30多起;化工社区的党员王阿姨组建了“巧手义工队”,定期为20多户独居老人理发、打扫卫生。

机制创新:从“等诉求”到“找事做”
为了让驿站长久“热乎”起来,平川区想了不少办法。“点单-派单-接单”精准服务。建立线上微信群87个,设置线下意见箱42个,去年共收集居民“微心愿”超过1600条,95%以上得到及时响应和解决。比如,有居民反映晚上健身没地方,广场社区驿站很快“派单”,由文体局党员“接单”,协调安装了10套健身器材。“轮值站长”当家做主。推行党员轮值制度,让普通党员、业委会成员都来当一天家。去年,全区驿站共有轮值站长超过800人次,组织活动300多场,居民参与积极性大大提高。
小小驿站,就像一个个坚实的支点,撬动的是整个社区的和谐与活力。据统计,平川区已建成这样的红色驿站18个,累计服务居民超过1万人次,群众满意度达到98%。下一步,平川区将继续倾听百姓心声,让驿站的服务更贴心、功能更强大,真正成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最牢固的桥梁。(中共白银市平川区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