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秦州区以“稳面积、提单产”为核心,强化科技赋能、基础设施升级与政策保障,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在23万吨以上,播种面积与产量持续增长,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在杨家寺镇士子村和秦岭镇梨树村等地的秋田地里,种植户驾驶着小麦播种施肥一体机,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伴随着机械匀速前行,一粒粒饱满的麦种被播撒进土壤,施肥、覆土、耙平等工序一气呵成。机械化作业的普及,让粮食种植效率大幅提升。

粮食稳产,面积是基础。五年来,秦州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全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全区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70万亩以上,43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实现稳定产出,为粮食稳产提供了坚实保障。在此基础上,通过良种推广、技术集成应用等举措提升单产水平,全区粮食总产量始终稳定在23万吨以上,有效保障了区域粮食供给,守住了粮食安全底线。

1762318625577057841.jpg

“今年播种冬小麦主要突出‘四良’融合,引进了更先进、更适宜的种植机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秦州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杨建太说。

除了技术赋能,基础设施提质增效更让粮食生产告别“靠天吃饭”。“十四五”期间,秦州区聚焦粮食生产薄弱环节,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累计建成6.3万亩新建高标准农田、完成1.9万亩农田改造提升。项目区内田块连片成网、土壤肥力显著提升,配套建设的217.95公里田间道路、151.15公里排水渠,打通了粮食生产“最后一公里”。同时,完成0.3万亩灾毁梯田修复和8.2万亩土壤改良,农业抗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为粮食稳定生产提供了坚实支撑。

科技赋能精准发力,激活粮食生产内生动力。全区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大力推广粮食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升至55%以上,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达48%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58%,农药利用率达43%。通过良种引进繁育、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不仅降低了粮食生产成本,更有效提升了粮食单产和品质,科技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五年来,秦州区严格落实粮食生产各项扶持政策,加大对种粮农户的补贴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同时,加强粮食生产全过程监管,通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提升种粮农户生产技能,培育壮大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形成了“政策引导、科技支撑、主体带动、农户参与”的粮食生产格局,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秦州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孙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