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秦州,藉河蜿蜒穿城,将两岸的秋色渲染得如同一幅流动的生态画卷。在这自然美景之上,一场以生态优先为核心理念的城市更新正在悄然展开——曾经被遗忘的城市“边角料”,如今化身成为一座座具有生态功能的城市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休憩空间,更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晨的五里铺口袋公园,斑驳的阳光透过保留的原有树木,洒在透水铺装的地面上。几位老人坐在利用可再生材料制作的休闲椅上闲聊,旁边的雨水花园里,耐旱植物长势正好。据悉,五里铺三处口袋公园改造总面积约7400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方特别注意保护原有生态系统,采用环保材料,将生态影响降到最低。
“现在这里不仅漂亮,更重要的是环境变好了。”如意苑小区的退休职工王建国说,“树木多了,空气清新了,连鸟都多了起来。”这种变化正是生态建设带来的直接效应。沿着五里铺人行桥行走,可以看到一系列按照生态理念设计的小公园,它们如同城市的“绿肺”,在改善微气候的同时,也为城市生物提供了栖息地。

秦州区园林建设服务中心党总支副书记杨勇林表示,在推进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生态环保理念贯穿始终。“我们选择乡土植物,采用生态工法,尽量减少硬质铺装,增加绿地面积,这些都是为了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据介绍,在已建成的口袋公园中,绿地率均达到70%以上,大量使用乡土植物不仅降低了维护成本,也更有利于本地生态系统的稳定。
弘文园的秋景更是展现了生态建设的成果。园内,金黄的银杏与常绿树种相互映衬,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这里的植物配置不仅考虑观赏性,更注重生态效益,不同树种搭配种植,形成了自维持的生态系统。“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正在园内拍照的市民张凯欣说,“不仅能拍到美丽的秋叶,还能观察到各种鸟类和昆虫。”
这些散落在城市各处的公园,通过生态廊道相互连接,形成了完整的城市生态网络。它们不仅改善了城市环境,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市民的生态观念。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身边的生态环境,参与到城市生态建设中来。
从简单的绿化美化到构建完整的生态系统,从单纯的景观功能到发挥生态效益,秦州区生态公园建设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生态变革。这些方寸之间的绿色空间,不仅装点了城市的秋日,更在水泥森林中构筑起一道道生态屏障,让城市在发展的同时,保持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当市民漫步在这些绿色空间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季节的美好,更是一座城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执着追求和实践智慧。(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