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天水市秦州区将数字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推动信息技术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着力构建“产业智能高效、服务便捷普惠”的现代乡村新图景。目前,全区420个行政村已实现4G网络与光纤宽带100%通达,16个乡镇政府所在地实现5G网络全覆盖,城乡“数字鸿沟”显著缩小,为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智”理升级筑牢了网络根基。

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大棚”:科技赋能生产力

在秦州区秦岭镇关观村的智能化育苗大棚里,种植户只需轻点手机APP,水肥一体化设备便应声启动。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并自动调节棚内环境,AI病虫害预警系统更是将连翘育苗成活率提升至98%,育苗周期缩短了15天。“过去全凭经验和力气,现在靠数据说话,省时省力,收成还好。”一位种植户的感言,道出了科技带来的切实改变。

1761814365310005457.jpg

这只是秦州区智慧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在天水镇的草莓小镇,智能连栋温室配备了从水质净化到高压雾喷的全套智能系统,实现了果蔬的高效育苗;在杨家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线上销售模式有效破解了农产品销路难题。数字技术已贯穿从育苗、种植、管理到销售的全链条,不仅提升了农产品的品质与丰富度,更成为助力农民稳定增收的“智”富新引擎。

从“事后扑救”到“事前预警”:数字编织防护网

“以前最怕病虫害,一旦发生,损失惨重。现在有了这些‘千里眼’,我们心里踏实多了。”平南镇王坡窑村的村民指着田间的监测设备说。自2022年起,秦州区在多个乡镇建设了农作物病虫疫情远程田间监测站。这些站点集成了自动虫情测报、病菌孢子捕捉、农业气象监测等系统,能够24小时不间断采集数据,并通过手机和电脑端实时呈现。

通过对海量数据的分析,系统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测预警重大病虫害的发生趋势,实现了从“被动防治”到“主动预防”的根本性转变。这套智能化的“防护网”,不仅大幅提升了检疫性病虫害的监测与控制能力,也为指导农户科学防控、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从“治理”到“智理”:数字提升服务效能

秦州区积极推动“雪亮工程”与数字乡村平台建设,融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体系。通过天水移动“数字乡村”平台、睿阳智慧“三农”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等,村民不仅能便捷获取一站式便民服务,村委也能整合农田监测、气象预警等信息,实现更智能的生产调度与公共安全防范,推动乡村治理从“治安”向“智安”加速转变。

下一步,秦州区将围绕数字乡村建设,加快乡村基站建设,丰富“三农”信息服务供给,加强农村宽带网络安全保障与运维能力,通过强化组织、创新投入、打造示范项目,着力破解数字鸿沟与人才短板,努力建成设施完备、产业智能、服务便捷的数字乡村体系,让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持续迸发活力。(刘可)

责任编辑:孙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