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文/图/视频
深秋的张掖,田野间的丰收盛景已悄然落幕,而在张掖玉米科技小院,另一场关乎未来的“丰收”才刚刚开始。称重、穗长、脱粒、记录……来自河西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冯丹丹和她的同学,正专注地对这批玉米样本进行测产。


从春播时的泥土芬芳,到杂交授粉时的酷暑坚守,再到此刻测产数据的严谨分析,他们完整见证了“一粒种子”的旅程。
这份见证,正是科技小院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缩影。而将这份见证转化为推动力的,是深深扎根于此的科技创新。
“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我们研究种业科技,也把科技送到田间地头。”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石菁说,在这里,科研工作构建了一个从实验室的理论到田间的实践,再让田间的数据与问题回归指导实验室研究的闭环,建立起新的科技创新体系,育出“国美808、国美606、河农1号、河农2号”等一批更高产、更优质、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种。

科技的生命力,源于扎实的基础研究。小院聚焦种质资源这一核心,广泛搜集、创制并精准鉴定了6800多份玉米种质资源,为持续培育突破性新品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为突破科研资源与地域限制,小院还联合多家顶尖院所,构建起一个跨区域的协同创新联盟,实践着“北育南繁西测种”的高效育种模式,将育种周期大幅缩短。截至目前,从这里走出的30多个审定新品种,已在超过120万亩的土地上扎根生长。

这里也是知农爱农的“青春课堂”。每年,来自甘肃农业大学、河西学院等高校的三十余名学子在此扎根,他们不再是课堂上的听众,而是春播夏管、杂交授粉的亲历者。小院为他们搭建起“学术研讨—技术实操—解决生产难题”三位一体的成长阶梯,让知识在泥土的芬芳中淬炼出真正的价值。
成果的转化,最终要回归土地、惠及农民。小院与本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紧密携手,不仅推广良种,更探索出“以养带种、种养结合”的产业融合新模式,每年稳定产出8.5万吨优质青贮饲料,让循环农业的梦想照进现实。
与此同时,小院的师生们坚定地“走出去”,将培训课堂开到田间地头,全年累计培训超300人次;也开放地“请进来”,接待永昌、通渭等地的农民培训班,让科技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