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文/图/视频
如何让先进的农业科技不再束之高阁,而是真正在泥土里扎根、在产业中结果?
在张掖,答案藏在一个个深入乡村的“科技小院”之中。
在这里,论文带着泥土,技术精准滴灌,教授与农民成为“同行者”,共同将实验室的创新,谱写成亩产倍增、产业升级的丰收篇章。
“红火”产业这样炼成
在张掖市高台县,十月的秋风卷起一股辛辣的香气。走进甘肃赛贝露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一幅火热的丰收图景在眼前铺开:偌大的晒场上,色泽暗红、专门用于提取天然色素的红龙辣椒铺成了绵延的“红色海洋”;而在另一边的现代化车间里,机器轰鸣,生产线上处理的是风味辛烈的朝天椒,它们正经过清选、剪把、AI色选、精选包装等多道工序,准备发往各地……

“当下正值采收旺季,我们每天加工的辣椒毛货达到500吨。”公司董事长殷长瑞介绍,这番繁忙景象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深度赋能——高台辣椒科技小院正以其专业支撑,为这片火红的产业注入持久动能。
坐落于南华工业园区的科技小院,将实验室直接搬到了田间地头,这里不仅是科研人员的创新基地,更成了农民的“技术服务站”,小院拥有200亩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完善平台。同时,小院引进甘肃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康恩祥科研团队,整合县内外辣椒产业人才,组建起18人的专业团队,为周边3个镇、9个专业合作社的6000亩辣椒基地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

科技的力量在田野间绽放出实实在在的成果。小院开展的7项试验研究,成功筛选出多个适应当地气候的高产优质品种。在高台县南华镇礼号村,秀娟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辣椒新品种“合兴903”就是生动例证。通过科技小院专家的品种优化指导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合作社的辣椒产量从最初的亩产400多公斤提升到最高600公斤,品质和效益同步提升。如今,这个品种不仅在合作社自有种植2000多亩,还以订单农业形式带动周边农户种植3000多亩,成为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鲜活样本。

这些扎根田间的科技创新,正在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2025年,全县种植面积已扩至6万亩,产量预计达3.4万吨,预计全产业链产值达4.5亿元,带动2万户群众增收致富。这片火红的辣椒,不仅染红了高台的金秋,更点亮了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新生”力量破土而出
斑驳的墙壁与崭新的农业科技展板相映成趣,曾经的教室变成了智慧农业装备展厅、专家工作室和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琅琅书声被探讨农业技术的热烈交流所取代……
在山丹县清泉镇双桥村,一所有着岁月痕迹的旧校舍,如今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这里,便是焕然新生的山丹芦笋科技小院。

小院由山丹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联合会为主建单位,甘肃省科协、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联合会、张掖市科协、河西学院等6家单位共建,小院定位为“产学研融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聚焦芦笋产业发展,同步辐射带动全县周边农业产业,打造集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各种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科普阵地。
如果说场地改造是“搭台”,那么专家入驻就是“唱戏”。科技小院的灵魂,正是河西学院的罗光宏、秦嘉海教授等一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学者。他们带领团队,让科研成果深深扎进泥土里:将有机富硒栽培技术从实验室推向田间,让山丹芦笋身价倍增;正在规划的“金蝉套养”模式,预示着立体农业的无限可能;而微藻菌肥的应用研究,则正致力于唤醒土壤活力……这些“高大上”的项目,目标直指产业最实际的需求,专家们亲手将复杂的科学论文,“翻译”成农民看得懂、用得上的生产手册。

科研成果落地,关键在人。“人才培养”是刻在芦笋科技小院基因里的核心使命,它要解决的,正是从“会种地”到“慧种地”的转变。
截至目前,小院已累计培训超1100人次。经培训的528名农艺工将绿色防控等技术应用于全县1600亩芦笋基地,使平均亩产提升至1.2吨;118名农机驾驶员提升了基地机械化率;479名新晋主播则成功将山丹芦笋的订单销售量推高至总产量的85%以上。
“甜美”事业各展其长
在张掖的乡村,科技服务的触角深入而多元。其中,甘州有机果蔬科技小院与甘州蔬菜科技小院正用各自的专业所长,为当地果蔬产业升级注入动力。
在甘州有机果蔬科技小院的试验大棚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课堂”正在上演,来自河西学院的首席专家王勤礼正站在人群中央,指尖轻托着一片略显萎蔫的西红柿叶片,向围拢过来的学生和种植户们细致讲解:“大家看,这就是西红柿霉粉病的前期症状,关键要及时通风透光,并采用我们推荐的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没有PPT,没有演讲稿,田地就是最生动的黑板,作物就是最直观的教材。这直观的一课,是小院将复杂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缩影。


为推进有机种植,小院聚焦品种选育与绿色防控,建立起从课题立项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体系。通过严格的数据记录与田间验证,已成功筛选出“甘州香梨”“耐寒优秀花椰菜”等优质品种,推广后作物抗病性提升5%,产量提高10%。

同时,为了让技术真正落地,小院与省农科院、金满园农业等合作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户亲眼看到成效。目前已带动220户参与有机种植,实现户均增收2600元。同时,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培训”相结合,累计开展培训14场,覆盖近千人次,全面提升了农户的科技素养与种植能力。
不远处的甘州蔬菜科技小院,则走出一条以规模化、市场化为导向的产业路径。这里聚焦高原夏菜和设施蔬菜,专家团队选育的娃娃菜新品种实现增产10%,绿色防控技术让农药使用量下降40%。小院还突破传统,成功引进并筛选出适合本地反季节种植的羊肚菌品种,亩产超500公斤,为农户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蔬菜科技小院还通过系统培训培育了大量乡土人才,建设1200亩示范基地,带动周边种植3000亩。在其技术支撑下,甘州蔬菜产业集群持续壮大,2024年产值超45亿元,“北菜南运”的冷链模式让“甘州蔬菜”品牌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