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文/图

在河西走廊的西端,酒泉的广袤田野正悄然经历一场由科技引领的深刻变革。在这里,一种名为“科技小院”的创新模式,将高校的“智”与企业的“势”、农民的“需”紧密联结,让实验室的成果在泥土里生根,让论文写在丰收的大地上。

食用菌的“科技白”

走进位于酒泉市肃州区食用菌科技小院的生产基地,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棚内,香菇肥厚饱满,平菇簇簇鲜嫩,长势喜人,农户们正忙着采摘最新一茬鲜菇。

这片充满生机的景象背后,是一套系统化科技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这座由酒泉昊沃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打造的科技小院,是一个集实验室、菌种培育室、标准化生产基地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服务平台。

在这里,科技已融入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在菌种研发中心,科研人员专注进行菌种培育与提纯复壮,从源头上确保品质;在标准化大棚中,专家团队每月定期现场指导,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随时为农户答疑解惑;在加工车间,初加工的绿色有机羊肚菌、桑黄菌等产品已于2023年成功获得有机认证,实现产品价值的显著提升。

“我们通过科技小院这个平台,让食用菌产业焕发新生机,让农民掌握新技术,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小院负责人秦志军介绍,小院自2023年成立以来,便深度整合了西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酒泉职业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所的资源,构建起“产学研用”协同模式。

科技服务的成效,最终要在大地上结出果实,更在农户的账本上得到印证。来自四川绵阳的任洪宴夫妻俩在这里种植平菇已有十年,如今经营着5个大棚。“每个棚一年纯收入能达到5万元。”任洪宴说,“专家每个月都来指导,菌棒出菇率提高了,产量也一年比一年好。”

实实在在的数字,勾勒出科技小院带来的改变。截至目前,小院已建成200座食用菌大棚,直接带动上百户农民参与种植与生产。通过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和系统化培训,当地食用菌产量提升了10%,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草本花卉的“创新彩”

酒泉草本花卉科技小院的故事,则要从一粒小小的种子说起。

在酒泉这片被誉为“天然种子繁育场”的土地上,蓝翔园艺已经默默耕耘了十余年。创始人陈凤翔,一位从甘肃农业大学走出的园艺师,带领团队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民营国家级草本花卉种质资源库,让企业的花卉种子产量占据了全国市场的四成份额。

2023年8月,科技小院的落户,则为这个稳健发展的企业增添了新的动能。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宋军阳定期指导,企业导师陈凤翔实践教学,“双导师制”模式让科研与生产实现了更紧密的对接。

在此基础上,科技小院推动产学研合作迈上新台阶。联合团队深入河西走廊开展野生植物调查,使资源库的种质资源从1800份跃升至3700多个品种、18000余份。通过杂交育种、分子育种等现代技术体系的构建,育种周期缩短了40%,双方还共同申报了多项国家专利,参与制定了四项行业标准。

技术的突破带动了产业的拓展。如今,公司的产品线已从传统观赏花卉延伸至芳香植物、鲜切花、家庭药用植物等新领域,并积极探索“花卉+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为更好地带动农户增收,小院探索出订单生产和务工流转两种联农带农机制,让科技创新惠及更多农民。

如今,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产品更远销至欧美亚多个国家,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枸杞产业的“丰收红”

玉门的枸杞,凭着多年的种植历史,已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然而,当产业发展到占据全国可观份额时,根植于传统的生产方式却遇到了瓶颈:技术更新缓慢、标准化程度低、深加工能力不足,让这片“丰收红”的未来面临着升级的考验。

转折之际,2022年4月,由甘肃中农和润科技有限公司牵头搭建的枸杞科技小院应运而生,为产业升级按下了加速键。

“我们搭建的是连接实验室与田间的桥梁。”公司负责人杨忠说,小院与省科协、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津工业大学等十余家顶尖科研单位精诚合作,组建了以邸多隆教授为首的15人专家团队,长期扎根田间,并创新构建了“协会+专家+合作社+农户”的协同机制,将科研力量精准注入产业链的每个环节。

专家们的汗水滴入泥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团队完成了全市枸杞有害生物普查,摸清了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防治效果达90%以上,助力亩均增产25公斤,增收近800元;研发的枸杞采摘机,解决了采收环节的“卡脖子”难题;移动式锁鲜加工车的应用,则让枸杞实现了从采摘到加工的“无缝衔接”……

这些创新使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此外,小院秉承“田间为课堂”的理念,累计举办培训数十场,培养县乡技术骨干50余名,培训种植户超2000人次。通过“专家带徒”机制,一批懂理论、通实践的“科技农民”快速成长,为产业注入了持久活力。

品牌的翅膀也由此展开。小院培育精深加工企业60余家,“七里香”“马超龙雀”等品牌崭露头角。同时,与科技公司共建的“酒泉枸杞产业数字化平台”已投入使用,真正实现了种植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加工智能化,推动酒泉枸杞产业的科技贡献率提升至70%。


责任编辑:王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