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通讯员 卢耀民 黄尚保 梁红芳 贾瑞
深秋的九甸峡水库,湖面波光粼粼,数十组蓝色网箱在碧水间整齐排布,宛如镶嵌在高原上的蓝宝石。养殖户们驾着渔船穿梭其间,提起网兜一角,肥硕的虹鳟、金鳟、中华鲟便在网内翻腾,溅起的水花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位于卓尼县藏巴哇镇的九甸峡水库坐拥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这里的水质达到国家Ⅱ类饮用水标准,常年水温稳定在10-16℃,且水库水域面积广阔,为冷水鱼生长提供了“天然温室”。水库周边的洮砚镇、藏巴哇镇锚定这一优势,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社+养殖户”模式,从网箱搭建、鱼苗投放,到病害防治、市场销售,全程为养殖户提供帮扶。
走进藏巴哇镇柳林村网箱养鱼基地,管理员张春德正拿着抄网仔细查看鱼群长势,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兴起,不仅让合作社和企业鼓起了腰包,还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我负责网箱的养鱼工作,每天有100块的工资,一个月能有3000元的收入。”张春德说,他不仅能照顾家,还能顾上家里的地,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一个个标准化养殖池里,冷水鱼在清澈的水中灵动穿梭,养殖户们正忙着投喂、打捞、分拣,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曾经依赖自然水域、产量不稳定的虹鳟、金鳟、中华鲟,如今通过人工养殖技术,在“暖棚”里实现了四季丰产,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香饽饽”。
柳林村党支部书记张燕龙介绍,从2023年建成网箱养鱼基地以来,共投放鱼苗十余万尾。通过这几年的养殖,截至目前收入突破了30万元。下一步将继续扩大网箱面积,预计到2026年开始分红,为全村群众增加收入。
产业发展,销路是关键。为拓宽市场,当地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与周边超市、餐饮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还借助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形式,将冷水鱼销往全国。
藏巴哇镇党委副书记赵曙平表示,目前藏巴哇镇各类鱼存栏量约60万尾,已初具规模。产品主要以鲜活鱼零售、批发为主。接下来,计划成立“高原生态渔业养殖协会”,整合资源、统一标准,全力打造“九甸峡高原冷水生态鱼”这块金字招牌,设计开发针对高端市场的精美礼品鱼盒,实现从“论斤卖”到“论盒卖”的价值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