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倩 张瑞 文/图
深秋时节,静宁百万亩苹果迎来集中采收。在治平镇柳沟村的果园里,一架无人机稳稳吊起满载苹果的果筐,从田间精准飞抵公路旁的转运点。旋翼嗡鸣声中,这些“空中挑夫”首次加入秋收队伍,成为静宁“科技兴农”的生动注脚。
治平镇拥有果园4.2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万亩。今年全镇苹果套袋量达3亿只,预计产量8万吨,果品总产值有望突破6亿元。以往采收季,果农需靠人力将苹果运至山下,再装车外运,效率低、成本高。加之山路颠簸,果实易碰伤形成疤痕,导致优等果降级,影响收益。今年采收期又逢持续降雨,山路湿滑泥泞,运输难题更加突出。

果农转运苹果。
如今,无人机的应用正有效破解这一困境。在柳沟村采收现场,一架大疆T100农业无人机往返穿梭,稳稳吊运果筐。无人机手石旭峰介绍:“这架无人机单次吊运160斤,往返一趟约2分钟。8000到1万斤苹果,3到4小时就能全部运下山,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效率提升的同时,经济效益如何?果农心里有本明白账。目前无人机吊运按重量计费,每斤约0.15元。表面看,运输1万斤苹果的费用比人工搬运略高几百元,但无人机运输平稳,有效避免了果实碰伤,保障了苹果“颜值”和品质,整体收益不降反升。
“今年雨水多,山路难行,无人机运输既减少了苹果损伤,又节省了人力,真是帮了大忙!”治平镇柳沟村果农李虎军高兴地说。

无人机准备起飞运输苹果。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静宁苹果品牌价值已高达180.86亿元。从智慧果园的无人机植保、土壤传感器监测,到数字果业平台实时调控水肥,再到智能分选线按糖度、色泽精准分级,数字化、智能化已融入静宁苹果种植、管理、加工全链条。
如今,在静宁的果园里,无人机的身影已从春季的飞防延续至秋季的采收运输。这些“空中挑夫”不仅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提升了作业效率,更让科技兴农的种子在这片丰收的土地上深深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