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富强 文/图
金秋十月,灵台的苹果园迎来丰收季节。瑞雪、秦脆、维纳斯黄金等15个新优品种挂满枝头,这些优质苹果早已被各地客商提前订购。位于北纬35°苹果黄金种植带的灵台,正以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书写着从传统果业向高端精品转型的精彩篇章。
产业升级:从“乔退矮进”到“四新”引领
在独店镇钰圣高端果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矮砧果园一望无际。尽管采收期遇上雨季,基地负责人陈树斌却充满信心:“我们正加紧采收,一颗精包装的瑞雪苹果能卖到十多元。”

“四新模式”推动灵台苹果产业。
这背后是灵台县坚定的产业转型决心。当地紧盯市场趋势,实施“乔退矮进”战略,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的“四新”模式推动产业升级。目前,全县矮化果园面积已达10.2万亩,占果园总面积的65.4%,年产量25万吨,产值突破17亿元。
种植大户闫文元深切体会到“四新”模式带来的变化。过去凭经验管理、品种单一的模式已被淘汰,如今他的果园里早、中、晚熟品种错峰挂果,亩产达6000斤。尤其黄金维纳斯一斤能卖到12元,家里的20亩苹果净收入41万元。
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打造产业“芯片”
在冯家堡村的灵台苹果“两个试验示范中心”,苗木繁育中心建设正加快推进。年底投入使用后,可繁育瑞雪、秦脆等双脱毒苗木100多万株。旁边的苗木繁育基地里,新优品种苗木茁壮成长,每株售价达40元。
“这两个中心是灵台矮砧苹果产业发展的芯片。”灵台县绿色果品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杨峰介绍,依托试验示范中心,县内建成各类试验田1500亩,为陇东地区旱塬现代矮砧苹果栽培技术树立了样板。
示范中心不仅是技术研发的高地,更是人才培养的摇篮。这里将人才培养、试验研究、技术培训融为一体,借助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和高校专家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去年以来,灵台县在上良镇建成1500亩高端出口创汇基地,引进国内外新优品种17个。在多个乡镇建设的试验田各具特色,从新品种中试到抗重茬栽植,为苹果产业持续注入科技动能。

网络售卖灵台苹果。
经营创新:多元模式激发产业活力
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催生了一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农人。
白玉然五年前从建材加工转行种植苹果,在考察南方市场后,他瞄准维纳斯黄金品种,一次性栽植350亩。“这个品种酥脆、纯甜,正好迎合南方人口味。”如今他的果园挂果四年,今年产量60万斤,毛收入达360万元。
像白玉然这样的新农人在灵台不断涌现。目前,全县涉果企业达39家、合作社108家、家庭农场214家,规模化经营面积9.1万亩。
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则变身进园务工的新农人。独店镇林王村王巧茸在苹果基地工作9年,从普工成长为领工,月工资3600元。近五年来,群众通过果园务工创收超过2亿元。
灵台苹果还带动了网络新农人群体崛起。目前全县从事直播带货的有上百人,不仅带火了灵台苹果,还让地方特产“触网”出圈。“十四五”以来,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农产品金额超1亿元。
政策护航: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
灵台高端苹果长成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灵台县先后出台两个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文件,从苗木繁育、品种培育、新建矮化园等8个方面给予补助,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目前,灵台县矮化果园面积达到10.2万亩,其中瑞雪、秦脆、维纳斯黄金等高端苹果6.2万亩,“灵台苹果”去年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
据介绍,“十四五”以来,灵台县苹果产业累计实现产量91万吨、产值53.5亿元,人均果品收入达到3800元左右,苹果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传统种植到现代化管理,从单一品种到多元发展,从线下销售到线上线下融合,灵台苹果产业正在实现从“量”到“质”的跨越,为该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