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人们正按照大小、色泽等标准对苹果进行分拣、包装。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通讯员 张凡 文/图
眼下,镇原县迎来苹果丰收季。连日来,各果园抢抓天气转晴窗口,加紧采摘、分拣、销售,田间车间一派繁忙,映照出产业兴旺、农民增收的喜人图景。
在屯字镇白马村果园内,红艳艳的苹果缀满枝头,果农们穿梭林间,采摘、装筐,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全村2200亩果园,共涉及120多户农户,村民贾耀进便是其中之一。他种植的5亩苹果今年预计能采收约3万斤。“今年行情特别好,我家光苹果毛收入就能有十多万元。”一边采摘,他一边高兴地盘算着今年的收成。
苹果丰收的同时,加工环节也在紧锣密鼓推进。在庆阳居立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分拣车间里,多条生产线有序运转,工人们正按照大小、色泽等标准对苹果进行分拣、包装。“今年总产量预计在5000吨左右,最近正集中分拣‘维纳斯黄金’品种,全部采摘预计11月10日前结束。”该公司分拣加工负责人苏珊介绍,“目前我们的苹果主要销往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大型批发市场,并与一批优质渠道商和中高端零售商建立了稳定合作。”
“十四五”以来,镇原县将苹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坚持以科技为引领、以品牌为抓手、以链条延伸为路径,推动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效益不断提升,走出一条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聚焦产业升级,镇原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目前全县已发展矮化密植园3.7万亩、乔化园10.3万亩,形成更加科学的种植结构。在保持晚熟富士(占70%)基础上,积极引进嘎啦、红元帅、瑞雪等中早熟与新优品种,使早中熟比例提升至35%,有效拉长市场供应期。同时,完成8115亩老旧果园宜机化改造,推广间伐、高接换优等关键技术,并建成300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年出圃优质苗木80万株,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夯实种源基础。
在多元经营主体培育方面,镇原县着力构建“雁阵式”发展格局。目前全县已培育5家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28家合作社、扶持4家家庭农场,并组建县级果业协会1个、专业化服务组织8个,带动1500余户种植大户共同发展。通过“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在11个乡镇建成规模化果园4万余亩,累计投入资金超亿元,产业组织化程度显著增强。
品牌建设同步提速。依托“庆阳苹果”区域公共品牌,全县已注册10个苹果商标,其中2个获有机认证,4个获绿色认证,5个入选“甘味”品牌目录。在各类评比中,镇原苹果共斩获金奖8个、银奖6个,龙头企业庆阳居立公司的产品更被列为“国家队运动员备战保障产品”。镇原县还成功获评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中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实现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三牌联动”。
今年以来,镇原县围绕苹果产业实施一系列重点举措,成效显著。不仅超额完成低效果园改造任务,还为1.5万亩果园落实政策性保险,增强果农抗风险能力;面对气候挑战,架设防霜机22台,配备小型防霜设备3000台,建成3个市县级科技示范点,全面提升防灾与科技推广能力。此外,通过18场培训覆盖2150人次,统筹投入资金2256.54万元用于分选线提升、防雹网建设等关键环节,进一步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截至“十四五”末,镇原县苹果种植面积已达14万亩,产量18万吨,产值突破12亿元,较“十三五”末净增6亿元。一颗颗红润的苹果,正成为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乡村振兴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