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典 文/图
“丝路遗迹·寻踪河西”2025年河西走廊遗产线路新媒体宣传活动继续前行,车轮碾过戈壁,将视线从苍茫的历史遗迹,引向了一场正在发生的色彩盛宴。

金塔胡杨林。
碧舟+柘黄 金塔胡杨林
十月,金塔胡杨林进入了最佳观赏期,此时,胡杨将积蓄三季的生命力燃成耀目的柘黄,在蓝天下构筑起一座金色宫殿。虽然国庆长假已经结束,但景区依旧游人如织,人们追随着一个问题的答案而来:是胡杨选择了秋天,还是秋天选择了金黄?
在金塔胡杨林景区内,一片形如胡杨初叶的碧舟漂浮在湖里,等待拍摄的游客排起了长队,庹智超与弟弟从今年8月就开始忙碌,如今已进入最紧张的拍摄期。

游客在碧舟上拍摄。
“手慢慢摊开”“看左边”“轻微转身扶墨镜”……弟弟操控着无人机,通过耳麦实时指导游客调整姿态。这位临时“导演”的现场调度精准有效,让每位游客都能在镜头前与胡杨林完美相融。
“每天要拍摄70人左右。”庹智超将弟弟拍摄完成的镜头现场剪辑,在他的相机里,无数游客与胡杨的相遇被定格。碧舟、游客、蓝天、倒影,这些都在金色的胡杨林中找到了最美的注脚——它们不是主角,却让主角的光芒更加璀璨。

多坝沟胡杨峡。
玄灰+金黄 多坝沟胡杨峡
一路向西,距离阿克塞县城西北部90公里处的多坝沟胡杨峡,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气质。这里一边是冷酷的玄灰色沙山,如巨兽般沉默伫立;一边是温柔的金色胡杨,在峡谷中绵延成诗。胡杨沿河流两旁而依,形成长7000米,宽300米的胡杨峡。正是这种极致的反差,让这里成为了影视剧《东宫》的取景地——爱情的炽烈与命运的冷酷,在此找到了最贴切的场景。
穿行其中,在岸边、在沟壑、在沙漠、在草丛,这片胡杨林竭尽所能地展现着自己的灿烂。每片叶子都是一枚金色的勋章,见证着与严酷环境的持久抗争,偶尔飘落的叶片,如同大自然写给游客的信笺,诉说着季节的更替。

黑沙山。
美景之余,更多的是生命本身的磅礴与震撼——这些生长在戈壁深处的胡杨,为这片孤寂的土地注入了一脉顽强的生命力。站在峡谷深处,能同时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坚韧,这种矛盾的统一,正是胡杨峡最动人的魅力。

大毡房里哈萨克民族舞表演。
青赤黄白玄 多彩阿克塞
告别胡杨峡,色彩在阿克塞县达到了极致的体现。
哈萨克民族文化体验中心面积1100平方米,这里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哈萨克毡房,引进了哈萨克刺绣加工、皮革加工、首饰加工、木工加工、奶制品加工等5名优秀哈萨克非遗文化传承人入驻,以口传身授、活态传承为突出特点,打造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非遗文化体验项目,让游客“零距离”感知哈萨克文化。

非遗传承人。
一场民族文化的盛宴正在上演,青色的绸缎、赤色的刺绣、黄色的流苏、白色的毡帽、玄色的马鞍——这些色彩不仅装饰着空间,更编织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图谱。
为什么民族风这么迷人?因为明艳,因为快乐!
身着哈萨克族传统服饰的舞者转动着她的裙摆,旋成七彩的漩涡,琴声歌声如清泉流淌,在场的游客不由自主地打起节拍,在这个由色彩和音乐构筑的世界里,语言变得多余,快乐成为唯一。

达人们在博罗转井影视基地合影。
这种多彩的基因,同样渗透在博罗转井影视基地的每个角落。曾经的县城遗址,如今成为了时空交错的影视基地。青灰色的断壁残垣间,破损的朱红色大巴车静静地诉说着往昔……在这里,历史的厚重与影像的奇妙共存,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解读方式。
色彩是这里的语言,斑斓是它的修辞。河西走廊用最纯粹的色彩,书写着最丰富的故事。当人们阅读这条长廊,才发现:最美的风景,永远在生命与土地相遇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