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杨文慧 王歧

金秋时节,硕果飘香。在位于秦州区牡丹镇的天水兴华荣生态农业产业园内,千亩山楂种植基地迎来丰收旺季。

漫山遍野的山楂树上,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在阳光照耀下宛如串串红宝石,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忙着采摘、分拣、搬运,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勾勒出一幅“果丰人欢”的乡村振兴图景。

据了解,兴华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共种植大金星优质山楂1000余亩,是当地重点打造的特色农业产业项目。为保障丰收成果,年初,基地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全程指导,从施肥、修剪到病虫害防治都采用科学管理模式,提高了山楂品质。

1760606780441029382.jpg

“我们目前组织100多人抢收山楂,每人一天能摘500斤。今年因为前期的科学管理、施肥和管理人员的精心呵护,比去年的山楂要增加一到两成左右,再有15天到20天左右就采摘完了。”兴华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副经理马建军说。

在加工车间里,工人们忙碌在各自的岗位上,清洗、分拣、切片、上架、烘干……经过一系列工序后,一颗颗原本普通的山楂“变身”为一罐罐包装精美的山楂片,即将销往全国各地。

“目前山楂的销售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以鲜果粒,把精品果子通过分拣以后,冷库储存,通过市场在线上线下做鲜果类的销售。另外一部分通过加工切片供药厂的销售。效益还是比较可观的。”兴华荣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经理马彬说。

近年来,该产业园采用“合作社+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不断完善循环农业产业建设,形成了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在减少浪费的同时也增加了其他环节的收入,先后带动500余名农户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漫山遍野的红山楂,不但把老百姓的钱袋子“甜”满了,也为乡村振兴增添了新动力。

“我们的基地不光是这些山楂的种植,还种植金银花、樱桃、葡萄等,在我们的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人工,带动了当地的300到500人在家门口就业,每人每年可以收到3万元到5万元的经济收入。”马彬说。

责任编辑:孙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