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文/图
苹果缀满枝,果乡溢四方。这个金秋,对静宁县治平镇杨店村果农郭智勇来说,这又是一个“忙并快乐着”的季节——他种植的30亩苹果园,预计总收入达70万元,迎来又一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

“以前靠蛮干,现在靠巧干。”望着满园硕果,郭智勇向记者道出他种植苹果二十年的真切体会。作为治平镇的老果农,他亲历了当地苹果产业从粗放种植到精细管理的转型之路。
治平镇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苹果,郭智勇也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了二十载。起初,他跟着老一辈的经验走,“剪树没章法,施肥凭感觉”,一年忙到头,果子要么个头小,要么卖不上价。
转机来自市县农业专家的持续指导。他们深入田间,手把手教技术、传经验。如今,郭智勇的果园实现了精准施肥:以农家肥为基础,配比发酵黄豆、油渣、麦麸等有机物料,种出的苹果不仅外形美观,口感也更加香甜。

他还摸索出一套“增值经”——在苹果即将成熟时贴上吉祥字和图案,打造“文化果”“喜庆果”,每个苹果卖到10元以上,效益大幅提升。
2015年,郭智勇投资建设了5孔保鲜库,容量达3000吨。这不仅让自家苹果能够错峰销售、实现增值,还为周边果农解决了储存难题,有效规避了集中上市价低、鲜果易腐损的风险。
“我们果农能稳定增收,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郭智勇感慨地说,当地政府始终把苹果产业作为富民增收的“心头事”,每年组织开展免费技术培训,发放苗木、农膜、有机肥等物资,为果农节省成本、提升技能。

特别是近年来,面对霜冻等自然灾害多发的挑战,各级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指导果农科学防冻,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帮助大家把“灾年”扛成了“稳收年”。
走进果园,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科技赋能、政策护航、智慧经营——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郭智勇和乡亲们正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着新时代果农的丰收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