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香利 通讯员李芳艳 文/图
从黄土高原的沟壑间走向国际高端市场,品牌价值高达181亿元——平凉静宁苹果,如今已是中国苹果产业的“品牌引领”,是“甘味”品牌方阵中的“好中优”,更成为中国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型样本。
一颗小苹果,如何成长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百亿级大产业?其领跑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何在?近日,记者深入平凉产区,探寻“甘味”王牌静宁苹果的产业升级之路。

体系赋能 破解产业现代化“方程式”
平凉,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西北重要的果畜与农林产品基地。四十年来,历届党委政府咬定青山、久久为功,静宁苹果从零星试种到百万亩规模,从提篮小卖到百亿品牌价值,走出了一条“探索—扩张—提质—转型—引领”的完整升级之路。
“我们正推动静宁苹果从‘传统种植’转向‘系统作战’。”平凉市林草局局长罗小平介绍。当前,平凉正着力打造五大优质苹果生产带和三大功能片区,推动产业从“铺摊子”转向“上档次”,让优势资源向优势产区集中;实施种业创新,推广矮砧密植、水肥一体化等现代栽培模式,建设智慧果园,全面提升静宁苹果的“内在品质”。

此外,平凉市积极推广生产托管、果园流转,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难题;强化金融保险服务,为产业系上“安全带”;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加强品牌保护与品质追溯。静宁苹果,正实现从“种得好”向“卖得俏”“叫得响”的全面升级。
“产业升级,也需要实实在在的项目支撑。”罗小平说。
为此,平凉市聚焦打造国家级产业集群,谋划储备了总投资47亿元的百余个产业链重点项目,通过领导包抓、提级调度等机制,86个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3.5亿元。同时,该市带着“产业链招商图谱”主动出击,在北京、成渝等地签约项目13项,引资12.7亿元,为产业注入活水。

结构革新“早中晚、红黄绿”多元矩阵
“我们不只种‘一种苹果’,而是打造‘一个系统’。”静宁县委书记王蕾介绍,静宁苹果是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在种植模式、品牌打造、市场开拓、产业升级和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近几年,平凉市围绕“早中晚、红黄绿”搭配的发展方向,加强科研推广,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

静宁、庄浪成为全国最大红富士产业带;泾川、灵台等地建成国家矮砧苹果示范区。新优品种占比超20%,按地类推广矮化密植、乔化短枝品种;加工产品如果脆、果酒、面膜等不断丰富,产业链持续延伸。
好苹果,更要走向大市场。多年来,静宁苹果深耕成渝、粤港澳核心市场,拓展长三角、京津冀高端市场,更走向东南亚、欧盟等国际市场,构建起高效协同的销售网络。目前静宁苹果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品牌价值飙升至181亿元。

价值裂变 “科技+品牌”驱动腾飞之翼
静宁苹果何以领跑?
“静宁苹果的核心竞争力,来自科技与品牌的双翼齐飞。”中国苹果产业协会会长杨易认为,其核心在于构建了难以复制的综合优势。静宁苹果精深加工产品.jpg

——依托三级科研体系,物联网、智能灌溉、绿色防控已成为新农艺。静宁苹果在品种自主化、生产智能化、管理高效化的道路上加速奔跑,科技真正成为产业迈向高端的核心引擎。
——静宁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创新不断提升产品价值。目前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地理标志协同发力,静宁苹果品牌价值已近200亿元。
——从标准化种植、智能化分选,到品牌化营销、全球化布局,静宁苹果已形成环环相扣、协同高效的产业生态。

近年来,通过连续举办高端产销峰会,静宁苹果走向全国大中城市、成功打入欧盟等高端市场,实现了从“卖产品”到“晒品牌”的新跨越,品牌溢价能力显著提升。从鲜果到果汁、果醋、果脯,再到果茶、面膜等精深加工产品,静宁苹果及其衍生产品凭借优良口感、精美外观和可靠品质,满足了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了主动。
一颗苹果,凝聚着四十年的坚守与创新。从一颗苹果到一个产业,从一个品牌到一种模式,静宁苹果正以稳健步伐,迈向“中国苹果产业强县”的战略目标。
站在新的起点上,在“甘味”品牌的引领下,静宁苹果产业正以新质生产力为牵引,在黄土地上书写“强县之路”的新篇章。